摘 要:禮貌原則是人們社會交往中的一條基本準則,它對會話交談的順利進行以及維護交際雙方平等友好的關系至關重要。然而,不禮貌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對話語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本文以吳敬梓的諷刺小說《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的話語為語料,具體闡釋里奇的禮貌原則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建構以及主題思想的表達所發揮的作用,以期對其他語境中的話語分析有所啟示。
關鍵詞:禮貌原則 胡屠戶話語 人物形象
一、禮貌原則理論概述
禮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行為準則,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人與人之間的禮貌行為是維護交際順利進行以及發展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禮貌一直備受關注。禮貌語言是世界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言語禮貌現象成為語用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內外語言學家已經提出很多關于禮貌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如萊可夫(Lakoff)(1973)的禮貌規則,布朗和萊文森(Brown & Levinson)(1978)的禮貌理論和里奇(Leech)(1983)的禮貌原則。不同的語言學家對禮貌現象的解析具有不同的側重點。里奇的禮貌原則在人際交流話語分析中的作用尤為明顯。本文以里奇的禮貌原則為理論基礎對言語交際進行話語分析。
基于禮貌原則,里奇(1983:132)提出了若干禮貌準則,每個準則又包含相應次準則:
1.得體準則(tact maxim)(用于指令和承諾)
a.盡量少讓別人吃虧;
b.盡量多讓別人受益。
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用于指令和承諾)
a.盡量少讓自己受益;
b.盡量多讓自己吃虧。
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用于表情和表述)
a.盡量少貶低別人;
b.盡量多贊譽別人。
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用于表情和表述)
a.盡量少贊譽自己;
b.盡量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用于表述)
a.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
b.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用于表述)
a.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
b.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Leech(1983:133)認為,說話人的會話內容越有利于聽話人,話語就越禮貌,反之,就越不禮貌。廖美珍(2010)在總結禮貌原則時說,禮貌原則的核心是盡量不要說對他人不利的話(表達對他人不利的信念),盡量說對他人有利的話(表達對他人有利的信念)。總的來說,就是說話人盡最大努力讓聽話人多受益,讓自己少受益,使交際更加順利,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然而,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相關人物的話語違背禮貌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平時的言語交際中,人們違背禮貌原則往往是出于特殊的目的,或為愚弄,或為嘲笑,或為諷刺等等。文學作品中特定人物所說的話語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這些都是作者為達到主題思想的表達以及人物形象刻畫的目的而安排的。由于不同的交際場合中人們不遵守禮貌原則的現象不時發生,因此對這些違反常規的不禮貌言語行為進行具體分析顯得十分必要。一定程度上講,禮貌原則的違反是人類交際活動的常態。
二、言語不禮貌現象
由于不禮貌現象普遍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流之中,因此受到眾多語言學家的關注。不禮貌即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面子構成威脅,從而導致雙方關系出現不和諧局面的一種交際行為。Culpeper(1996)提出了不禮貌的概念,并且提出五種不禮貌模型:直接性不禮貌(bald on record impoliteness)、正面面子不禮貌(positive impoliteness)、負面面子不禮貌(negative impoliteness)、諷刺或虛假性禮貌(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以及禮貌缺失(withhold politeness)。之后,國內外其他學者繼承和發展了Culpeper的不禮貌理論和模型,并提出具有不同視角和側重點的理論和應對策略。冉永平(2010)對不禮貌行為中的一種類型(沖突性話語的趨異取向)進行了分析,認為說話人是為體現與聽話人之間的差異才形成雙方之間的對立或趨異。
總之,對不禮貌現象的分析需要放在具體語境中實施,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不禮貌行為的意圖和本質。言語不禮貌行為的發生勢必會違反里奇的禮貌原則。因此,從對禮貌原則遵守和違反的角度分析不同語境中的言語不禮貌現象具有可行性。
此外,對(不)禮貌現象的經典研究都是以“說話人—聽話人”這種雙方模式為主,很少注意到其他(不)在場第三者以及此過程中對其面子的維護和威脅。徐盛恒曾針對里奇的禮貌原則沒有充分考慮在場或不在場的第三方給予批評。因此,對不禮貌行為的研究也需要關注(不)在場的第三方。這樣才能多維度、更加全面地分析特定語境中這種常見的語用現象。本文將與言語(不)禮貌行為相關的(不)在場的第三方納入分析范圍,試圖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三、《范進中舉》中胡屠戶交際話語中的禮貌原則分析
吳敬梓(1701~1754)是18世紀初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是蜚聲文壇的諷刺大師。《儒林外史》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社會諷刺小說。作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本質和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以及這種社會下的世態炎涼。《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通過范進中舉一事,生動地刻畫了周圍眾人的趨炎附勢的丑態。胡屠戶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范進中舉》中胡屠戶的話語為語料,運用禮貌原則具體分析范進中舉前后其態度是如何大轉變的以及在此過程中所建構出的胡屠戶的個人形象。
(一)范進中舉前
(二)范進中舉后
四、結語
本文以吳敬梓的諷刺小說《范進中舉》為例,運用里奇的禮貌原則詳細分析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不同語境中的話語(不)禮貌現象。從以上4個表格中可以看出:在范進中舉前,胡屠戶高高在上、兇暴粗鄙;而在范進中舉后,他卻討好諂媚。因此,胡屠戶的話語對禮貌原則的遵守和違反生動形象地建構出其趨炎附勢、虛偽做作、嫌貧愛富的市儈形象。
禮貌原則在話語分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語用學研究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對言語(不)禮貌行為的分析有助于探究人類語言的本質。同時,禮貌原則為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建構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于我們更深入、更細致地了解相關人物的特點。
參考文獻: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7.
[3]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陳倩.認知語境下看跨文化中的不禮貌言語交際——以電影《土婆婆PK洋媳婦》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6):108-112.
[5]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4.
[6]廖美珍.中國法庭話語(不)禮貌現象法庭話語禮貌研究之一[J].語用學研究,2010,(4):103-118.
[7]盧敏.漢語禮貌原則探析[J].學術界,2007,(3):229-233.
[8]賴小玉.言語不禮貌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9-10.
[9]劉潤清.關于Leech的“禮貌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2):42-46.
[10]羅建婷,吳素梅.談《認真的重要性》中女主人公對禮貌原則的遵循與違反[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3):94-98.
[11]冉永平.沖突性話語趨異取向的語用分析[J].現代外語,2010,(2):150-157.
[12]王嫻賢.Leech禮貌原則的適用性[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15-117.
[13]徐盛恒.禮貌原則新擬[J].外語學刊,1992,(2):1-7.
[14]趙一普.禮貌原則的違背與戲劇人物的刻畫[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8):134-135.
(楊帆 天津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