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
論茶道對傳統武術的啟示
朱超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茶道和傳統武術都注重品德修養,追求淡泊。茶道講究的是心靜自然涼的超脫心境,傳統武術也要求練武之人靜心,做到心神合一、全神貫注。中國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國家,茶道和傳統武術在中國都發展得很好。本文結合中國的茶道精神和傳統武術進行分析,解析茶道對傳統武術的啟示。將品茶悟出的人生之道,融合到傳統武術的精神之中,領悟傳統武術的精髓,從而更好地發展傳統武術。
關鍵詞:茶道;傳統武術;修身養性;靜心;啟示
茶道和傳統武術,一靜一動,看似沒有多大的聯系,實際上二者的靈魂有相同之處。傳統武術是形動而心靜,而茶道不僅僅是品茶這個簡單的動作,更重要的是通過品茶悟道。所謂道由心生,行動也是跟隨心思,品茶悟道和傳統武術都強調“儉、美、和、靜”這幾種精神。廉乃勤儉節約,美為形體神韻、儀態氣質之美,和是心平氣和,靜則靜心養德。茶道和傳統武術的精神是統一的,“儉、美、和、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茶道和傳統武術都是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本文將深入分析中國的茶道精神,將其融入到傳統武術的精神中去,深入研討茶道對傳統武術的主要啟示,更好地將茶道與傳統武術融合在一起,將傳統武術發揚下去。
1.1 茶道的定義
茶道是一種品茶的藝術,通過品茶悟出人生道理,探索人生道路。茶道分為三步,分別是審茶、觀茶和品茶,審茶就是在審視茶葉,對茶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可以通過眼睛觀察茶葉的形狀辨別茶葉的種類和級別。觀茶是指查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需要用與之溫度相適應的水來泡開。泡制茶葉的器具也很講究,一般選擇玻璃器皿和瓷器。茶葉經水泡開后,會慢慢舒展開來,呈現不同的風姿,有的像花朵飄在水面,有的沉入底面。茶湯也隨著茶葉漸漸有了不同的風味,湯色漸濃,香氣四溢。品茶不僅是品嘗茶的味道,還包括感受茶的香味,品茶需要細細地品出味道,小口細咽,口齒余香,香氣縈繞在周圍。
1.2 中國茶文化
1.2.1 茶的歷史
中國擁有悠久的茶文化史,根據記錄,在神農時期,書中記載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后在各個朝代都有茶的身影,宋代和唐代比之前更為重視茶文化,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更大的發展。茶最早只是作為一種飲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茶和中國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
1.2.2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比如茶的古跡、茶的文字繪畫記載、茶具文化等,在精神文化方面,比如品茶養德、用茶敬師、煮茶靜心、用茶養生等。因為茶文化的底蘊深厚,所以茶文化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古代人民有用茶做藥的,有用茶解渴的,有以茶敬長輩的,還有用茶招待客人的。
1.2.3 中國茶文化與傳統武術的聯系
茶文化與傳統武術的聯系不僅僅是精神方面的,在形式上也有聯系。最具代表的是古代佛學將茶和練武結合起來,《大云寺茶詩》中有“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可見佛家的功夫和茶道同樣強大,講品茶的靜態與練武的動態結合,體現出他們追求清雅、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在中國現代也有將二者結合的范例。2012年9月25日,由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廣州市質量協會主辦的“「中華茶韻」系列活動”在廣州省的雅韻軒妙香茶道會館拉開帷幕。在活動現場,伴隨著動聽的古錚聲,精通茶藝的師父為大家表演了鐵觀音茶藝十八道;在鑼鼓聲激揚伴奏下,受邀來活動現場的廣東省南派武功研究會武術隊的武術師先后為觀眾表演了洪拳、鐵線拳、棍法。茶文化把中國古典音樂和傳統武術完美的結合起來,為人們獻上了一場空前的感官盛宴?!啊钢腥A茶韻」系列活動”對發揚中國的茶文化和武術精神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并產生了長遠的歷史影響。
2.1 苦中求真
茶水苦中帶甜,苦只是表面,甜才是茶的本性。無論是茶的清香還是它的功效,都透露了美好的本真。品茶不僅是品味茶水的味道,也注重茶的精神文化,追求茶文化的啟示。傳統武術最終要的是領悟武學精神,追求本真,不是按部就班的一招一式,達到一定高度的練武之人需要靈活運用所學之術,并且有所創新,把傳統武術發揚光大。
2.2 苦中求思
品茶的過程思考人生,做人的道理盡在一杯茶中。曾有一位失意的年輕人找高僧指點人生,高僧分別用溫水為年輕人泡茶,結果年輕人嫌溫水泡茶香味不夠,后來高僧換了沸水,茶香四溢。高僧告訴他:“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水溫到了茶自香,功夫到了自然成?!痹趥鹘y武術的練習過程中,是辛苦而持久的,就像剛開始溫水泡的茶不夠香,只有水溫夠了,泡出來的茶才清爽怡人,練武也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須長期堅持,才能有所成就。
中國傳統武術向來追求“習武先養德”,德立而功夫深。自古以來,各個練武門派的門規戒律都注重培養習武之人的品德修養,對他們的要求很高,甚至是苛刻嚴明,但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武德精神,才讓武術的精神得以繼承和發展,武德精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3.1 茶道中“儉”的啟示
“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茶在古代就是勤儉的象征。西晉時期把洛陽作為國家的中心,永嘉之亂后,晉國王室南遷,絨族過江,這個時代,因為上層官僚階級的追逐和影響,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的茶業迅速發展。西晉時期,皇家和世族大族時常比富,生活得很是奢華,王室逃亡到江南之后,部分人吸取了滅國的教訓,開始改變奢靡的風氣,提倡勤儉。比如當時的吳興太守陸納只設水果和茶招待大將軍謝安。這時茶已成為一些官僚富貴之人用來彰顯勤儉節約的代表物。
中國傳統的習武之人,入門時需要敬茶拜師,可見茶是武術中尊敬師長的代表物,練武之人,一壺清茶,一件薄衫,勤學苦練,方成正果??梢妭鹘y武術將“儉”的品德融入其中,自律自省,是由心而發的。
3.2 茶道中“美”的啟示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逼凡柚说囊慌e一動都是從容優雅的。“煙自抽,茶自酌,說長說短自由天。”茶道的本身就是一種美,以茶會友,從烹茶到品茶,整個過程都是美好的。
傳統武術不但追求形體規范,又需要凝神會意,內外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內是指心、神、意等活動和氣息運行;而外則是四肢、眼睛、身體等形體活動。中華武術“內外合一,行神兼備”這一特色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例如太極拳講究身心同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需要“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另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也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內外的和諧統一得到動作的連貫靈活,有節奏感,富有美的形態。
3.3 茶道中“和”的啟示
茶道中的“和”首先體現在茶的自然,茶葉和水都取之于自然界,屬于天然的食品,其次品茶之人講求心境平和,烹茶和品茶動作輕而雅,體現淡然的心境。一人品茶求靜心,眾人品茶追求的是一份淡雅的情誼,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互相尊敬。
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提高習武之人的精神風貌,還有強身健體、保衛自身、提高修養。傳統武術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比賽,在比賽之前雙方需要互相行禮,表示尊重對方、以和為貴。練武之人禁忌心狠手辣,武有武德,不可隨意挑釁,仗勢欺人。這與茶道中的“和”不謀而合,都是追求和平,在和諧的氛圍中求共存與發展。
3.4 茶道中“靜”的啟示
“和”源于“靜”,沒有靜心,就不會有平和的心態,不會達到追求和諧的思想高度。品茶是一個平靜的過程,無論是品茶論詩還是以茶會友,都是平靜美好的氛圍。中國茶道重視靜心養德,追求淡然超脫,是“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這樣的“靜”。能夠體會到“靜”字,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中國古代的道家、佛家、儒家都追求“靜”,文人雅士、得道高僧、武學之人都把“靜”作為養德的必經之路。所謂“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靜則明,靜可虛懷若谷、明察秋毫。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膘o是一切動態的根本,傳統武術講究形動而神不動。比如據少林武術記載,少林拳起源于五禽戲,少林拳理論中是這樣闡述動靜關系:“靈魂欲其靜而悟;軀殼欲其健而通;非靜則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健則無以行血而走氣?!痹俦热缣珮O拳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是指全身都在運動之中,又處于相對運動狀態,整個身體處于平衡、柔和、放松的運動狀態中,相對于其他快而猛的拳術來說,太極拳平靜緩和。可見傳統武術對“靜”的高度要求。品茶論道中對心靜的培養,和傳統武術的要求一致,都是動由心生,心靜如止水,行動自如。
綜上所述,把從茶道中領悟到的道理,運用到傳統武術中,兩者的結合相得益彰。品茶悟人生哲理,武術的精髓也是人生哲理的一種彰顯。無論是形動心靜還是品茶論道,都離不開心。茶道對武術的啟示,就是追求精神的共性,神似而非形似,都是對自我的感知和領悟,其實不只是茶道和傳統武術有相似之處,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在傳統武術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汲取茶道的精神,還要學習其他方面的長處,取長補短,爭取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嚴.論茶道之特性對傳統武術的啟示[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5,04:1-4+25.
[2]倪鴻博.中國傳統武術的思想內涵及其對現代武術發展的啟示[D].吉林體育學院,2015(05).
[3]朱海濤.我國傳統武術傳承方式對學校武術教育改革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105-107.
[4]張超.武術段位制與跆拳道、少林寺拳法聯盟段位制的對比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3(05).
[5]周朋.對外漢語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與教學[D].湖南大學,2013 (04).
[6]喬鳳杰.傳統武術的道與術[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04:8-12+ 15.
作者簡介:朱超(1990-),男,河南省溫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與傳統體育養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