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亮
摘 要: 課堂高效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要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致力于構建高效課堂的研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應該高效。作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闡述了初中生物高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生物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是:以改進教與學的方式為宗旨,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創設“活動的課堂,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從被動聽講走向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力爭實現“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快樂和健康帶給學生”。創建以“三維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學習任務的新型教育模式。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呢?
1.學案設計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學習目標: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按照掌握的程度進行分類(A知道;B理解;C掌握),并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要探索的內容及達到的目的,從而達到有的放矢。重點難點:根據課標要求,突出過程與方法,關注獲取知識、養成能力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學習重點,了解學習難點,有準備地獲取相關知識。
2.把日常所見生物搬進課堂
在學生剛剛正式接觸生物學科的時候,老師在每一節課的開始5分鐘內,讓學生認識一種生物,并說出對這種生物的了解,以及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識。比如,在認識土豆的時候,學生就知道他們可以吃,有些學生說土豆發芽了不能吃。我們就趁機介紹土豆的繁殖方式是用莖繁殖,我們平常所吃的土豆屬于植物營養器官中的莖,然后要求他們每人回家種植土豆,一周以后交流種植成果。以這樣的方式,把濰坊蘿卜、青州蜜桃、板栗、芹菜等生活中常見生物搬進課堂,讓學生了解無土栽培、果樹嫁接、土豆繁殖等一系列生物知識。
3.教給學生學會讀書的技巧
在讀書的時候要先抓主題,然后進行細讀、精讀。逐字逐句地讀、前后聯系地讀、聯系原有知識地讀。先將書讀兩到三遍,然后借助于學案,合上書做學案上的內容,爭取每次都能達到90%的正確率。如果正確率太低,則再次看書,合上書以后再次做學案上的檢測題,直至達標為止。在這一讀書習慣養成的開始,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監督,因為這樣的學習方法比學生直接找書做學案所花費的時間要多。希望通過一學期的努力,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學生不會自學或者自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4.精心導問,優化課堂
在初中講授“血液”時,我在教學中精心給學生設置了三個問題:(1)紅細胞偏少的人常面色蒼白,頭暈無力,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癥狀?(2)當我們身體某處受傷后,受傷部位周圍會出現紅腫現象,過一段時間之后,紅腫可能會自動消失,這是什么原因呢?(3)當皮膚劃破流血之后,過一會兒血就止住了,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上述三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但學生必須在了解三種血細胞的作用功能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上述問題,這就使問題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促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教師在討論中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把問題與三種血細胞的功能聯系起來,進而解決問題。“高效率”不是指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優化課堂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考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開展有效討論,使知識的傳授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5.遵循認知特點,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講述《傳染病》這節課時,傳染病的危害很多學生有理論上的認識,但是沒有深切的自身體會。傳染病的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是傳染病流行起來必不可少的三個環節。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傳染病的威力?如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歸納總結傳染病特點和三個流行環節呢?于是我利用中學生具備邏輯推理能力等認知特點,設計了一個“簽名”游戲,步步設疑,層層推理。通過四個主要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等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在簽名過程中,學生從最初只是行為的參與,到后來根據簽名的結果推斷傳染病傳染環節,并親身體會到傳染病的威力。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思維是清晰的、深刻的,感觸是終身的、難忘的,概念是清晰的、明了的。所以,平時我們總愛把培養學習方法和思維訓練放在嘴上,但是在生物課上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還真需要我們下一番工夫,動一下腦筋。因為,良好的學習方法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6.關于問題設計有效性問題
設計可以幫助教師檢查教學成果,以此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問題的反饋信息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控,課堂問題既是獲得反饋信息的手段,又是進行調控的手段。學習是一條雙向通道,教師參與學習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就。通過問題設計的檢測,及時對教材深度、教學進度、講授方法、鞏固練習等因素進行判斷,看問題是否適合學生認知水平。
(1)增強問題設計的針對性。課堂問題設計要為教學目的服務,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即針對學科特點,做到因科制宜;針對教材特點,做到因文制宜;針對課型特點,做到因課制宜針;對學生特點,做到因人制宜。
(2)重視問題設計的反饋和評價。對學生應答問題之后要作必要的反饋,可以由學生評價也可以由教師評價。教師評價的態度直接影響整個課堂的氣氛。在課堂提問中,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教師的評價,大多數心情比較緊張,教師應始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給予鼓勵,一定要注意避免當眾羞辱、嘲諷和挖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的問題發揮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