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林
【摘 要】探究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其方法和過程,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 中職服裝專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61-03
我國中職服裝教育起步較晚,大約只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存在與服裝行業和企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第一,存在教學模式與專業特點不相符,甚至還沿用普通教育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第二,教學手段落后,還存在裁縫師傅帶徒弟的傳藝方式。這樣培養出來的服裝人才不適應企業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不符合企業崗位技能用工標準和員工職業素養的要求。以學校的服裝專業為例,在沒有進行校企合作之前(2010年前),畢業生到服裝企業還要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崗前培訓,并且就業后須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適應由學生到企業員工角色的轉換,這也是中職畢業生就業穩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現今中職學校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的關鍵,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典型之一。德國的“雙元制”就是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典范代表,它已經成為歐洲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主流形式。德國的汽車等機械制造業非常發達,生產工藝精湛,與其成熟的職業教育是分不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為實現培養目標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過程管理的總和。中職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適應企業、行業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職業素養為目標。《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了解決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矛盾問題,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領域校企合作、校企一體建設等指導意見,為中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一)構建校企合作機制,進行“訂單培養”
近年來學校服裝專業組高度重視校企合作辦學,先后與廣東、廣西南寧以及橫縣本地的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使這些具有設備先進、生產實力雄厚、產品市場較穩定的企業成為學校教學實習(就業)基地。目前教學實習(就業)基地初步形成了區內外和本校三個層次,遠近結合。比如從2010年起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深圳維珍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內衣和體育服裝用品,集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外資服裝企業集團。學校在充分了解這家企業所需崗位的標準和要求后,與之深度合作,進行“訂單培養”。至今已有三屆畢業生到公司頂崗實習和就業,而且穩定率達到80%以上。“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是學校根據用人企業或單位的需要,與用人企業或單位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學生畢業后通過企業和學校的雙重考核,直接選聘畢業生進入企業或單位就業的一種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已普遍得到社會的認可,它實現了職業教育從傳統的學校單方面育人的體系到現代多元化教育體系的轉變,以提升學生的企業崗位適應能力、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符合人才就業雙向選擇的基本要求。
學校還與東莞聯亞服裝有限公司合作,給學校的教學、頂崗實習和就業注入了新的血液。這家公司常有員工8000多人,主要生產西裝、西褲、襯衫和休閑服裝,成為學生進行實習的基地。引進東莞銀海制衣廠,建“校內工廠”,成立“橫縣職業教育中心、廣東東莞銀海制衣有限公司——服裝制作實訓基地”。“校內工廠”擁有一個裁剪車間、三個縫制車間和一個后整理車間,100個生產工位,為學校服裝專業的教研、實習、生產實踐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保障。“校內工廠”既能滿足現階段服裝專業教學與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又能進行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共贏。“校企合作”條件下的多種方式培養模式,實現了“專業教學、企業實訓、學生就業”一體化教學目標,開展“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多種模式的人才培養。
(二)提升師資隊伍業務水平
要培養出既能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又要能滿足學生自身專業的長遠發展,師資隊伍至關重要。這要求教師既是理論專家,同時又是能工巧匠的“雙師型教師”。目前中職學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從大專本科院校畢業直接到中職學校當老師,沒有經歷過企業的生產實踐,專業水平依然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崗位技能相對低或者技術滯后,不適應企業技術發展和更新的需要。為此,學校在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學校派出專業教師到企業參加各個部門的生產實踐,以熟悉企業產品的生產流程,在了解崗位技術標準的同時,掌握產品生產的崗位操作技能;二是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管理經營,了解企業生產的運作過程,以填補教師的企業生產管理知識;三是走進高等院校,提升學歷,增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四是引進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來開展專業講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為學校發展做好人力資源保障。
(三)進行課程改革,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在校企合作下,滿足企業和學生的需求。結合行業市場的發展變化,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制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人才培養計劃。在此基礎上,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服裝專業的課程體系,從服裝企業崗位技能標準出發,建設課程標準,開發教材。比如,學校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專業的崗位培養模塊訂為三個培養目標:服裝行業企業的打板師、縫制工藝師和大量的縫制車位工人。針對服裝企業工作崗位,根據工人所應具備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將崗位能力模塊細分為多個生產工序,并以此來設置各個能力模塊的課程標準。
又比如針對校企合作的“訂單”培養的具體方案,以企業崗位能力為核心,以適應企業的用人為標準,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在課程安排上,側重實訓課技能的教學,使得學生就業后不用再進行崗前培訓,即能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下,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參與課程標準的設置與校本教材的開發,注重崗位要求、崗位能力分析、模塊知識內容、職業素養和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形成實用的又有一定理論深度的合理的課程體系,建立人才培養方案。
(四)開展項目教學,培養學生掌握技能
要培養出符合企業特定崗位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必須針對崗位所應具備的技術標準和能力要求進行研究,開展崗位項目教學。比如要培養服裝紙樣師,必須開展服裝工業樣板制作項目的訓練,包括紙樣的制圖、放縫、零部件的裁配、紙樣的文字說明和工藝符號的標注、紙樣的推檔和放碼等,使學生打制出來的紙樣能符合企業的生產標準,能通過這門課程的考核。
又如要培養縫制工藝師必須開展服裝樣衣制作和縫紉設備應用項目的訓練,包括學會看服裝制單文件、能編排縫制工藝的生產流程、對服裝的各個加工工序能熟練制作、能靈活應用縫紉設備和熨燙設備來完成服裝各個加工工序的生產、具有服裝質檢員的技術知識和工作能力等有關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通過考核使學生制作出來的樣衣符合企業產品生產的標準。
又比如,在縫紉工崗位的培養方面,可以采用“工學結合”的培養辦法,比如學習某款服裝的縫制工藝,教師可以按照企業的生產加工方法,先教會學生這款服裝各個加工工序的制作,然后要求學生編排服裝加工的生產流程,接著模擬企業的生產,進行成衣的制作實習,再到工廠參與產品的生產實踐,最后由教師和企業師傅進行總結。
這種特定崗位項目的教學法,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更能符合企業崗位的用工要求,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制定考核標準,培養合格人才
根據國家教育部提出改革人才評價制度的要求,探索社會、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學校等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方式,以企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作為學校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制定符合服裝企業崗位用工需要的技術知識和技能考核標準是培養服裝專業合格人才的關鍵,使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標準有了參考依據。比如“服裝設計定制工”“服裝打板師”“服裝制作工”“服裝CAD”等職業資格技能的考證,這些資格考試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為學校提供教學考核依據。學校參考國家職業資格證的考核辦法,根據企業崗位的用工標準來制訂各個能力模塊的考核內容、級別、方法和評分標準,以標準來規范教學,培養合格的人才。
(六)推行“3+1+2”的人才培養模式
“3+1+2”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前三個學期采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學校學習文化課程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并在設備實訓室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期間還安排到“校內工廠”進行企業生產實踐。第四學期根據企業“訂單”的要求,參照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依照特定崗位的用工標準,進行定向培養。期間部分課程由企業承擔,并加大實訓和生產實踐環節。“訂單”生的考核、評介體系與指標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第五和第六兩個學期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直接參加企業產品生產實踐,學生經過一年的頂崗實習成長為一名完全勝任企業生產的合格服裝工人,同時也為學生創造所在頂崗實習的服裝企業提升和發展的機會。
三、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以學校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專業實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從2010年開始到2015年的六年間,培養的畢業生約有800人,其中95%的人通過考證,獲得“服裝設計定制工”中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有100多人和500多人分別留在東莞聯亞服裝有限公司和深圳維珍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就業,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其中2012屆畢業的譚培杏月薪達6000元,2011屆畢業的羅月梅在板房做樣衣月薪達6800元,2011屆畢業的李海璐在板房做紙樣月薪達8000元,等等,學生接受“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之后,在知識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就業上也取得了優勢。
就整個學校來看,開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后,在各個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績。2010—2015年,學生參加廣西區級和南寧市級中職學校服裝設計制作大賽,分別獲得區級(參加三屆)二等獎2人,三等獎6人;市級二等獎10人,三等獎20人。
四、建議
要把“校企合作”做大做強,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融合起來,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起來,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當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服裝行業、服裝企業和學校要共同建立服裝人才培養研究會,根據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需求確立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要不斷得到服裝企業的大力支持,這是實施“校企合作”的前提條件。要通過政府、學校、企業的積極配合,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中職教育“面向市場、服務企業,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深化教學領域校企合作、校企一體建設。行業、企業參與學校職業教育改革,共同制訂服裝專業教學指導方案,設置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并參與教學實踐。在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條件下,實行“工學交替,以產代教”的教學形式,與企業崗位零距離對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需要。
第四,當地的新聞媒體和學校要大力宣傳職業教育,使社會各界都來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家長,要轉變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對職業教育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愛。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主的教育,它要直接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者。培養出既能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又能滿足學生自身專業的長遠發展,這是中職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以提高中職生的社會服務能力為宗旨,面向行業企業、社會和市場,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鄧志輝.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工學六融合”[J]職業技術教育,2009(36)
[2]王保軍.訂單培養校企雙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8)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