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蓉


摘 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多種模式,如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合作模式、引企入校模式等。本文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三種校企合作模式的特點,進而提出了幾點校企合作平臺構建的建議,以適應現階段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汽修;高職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B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以滿足企業生產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1]高職院校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學員為將來的工作提前做好準備,縮短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期。《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重點,走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2]通過校企合作,學校才能更好地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發展趨勢,促進教學改革。把學生的培養與企業對員工的要求統一起來,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的要求。
然而,采用何種有效的方式和途徑進行校企合作,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互利共贏,是當今職業教育一直在探索的主題。[3]學校與企業之間,在文化、環境、目標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如何使學生克服這些差異,快速適應從學校進入企業所發生的角色轉換,這給職業教育提出了挑戰。關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多種教學模式。例如,德國的雙元制,總結為“三分理論,七分實踐”模式,為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所借鑒。基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國情,國內學者提出了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合作模式、引企入校模式等。國內職業院校對這些模式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4]
不同專業的職業教育在培養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不能不加區別地采用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縮小專業之間的差異。[5]本文以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長江工院)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簡稱汽修)專業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企業走訪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工學交替、訂單合作和引企入校三種模式的特點。本文結合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特點,提出了幾點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校企合作平臺構建的建議。
一、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是一種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與工作過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學校將人才培養從課堂擴展到生產現場,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實際工作中。學習與工作的交替培訓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目標性,使學習內容與職業生涯盡早連接起來。工學交替模式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借助學校把企業的用人需求體現到學生的培訓過程中,從而能夠招收到滿足企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保障。
目前,長江工院汽修專業主要采取頂崗實習的方式,安排學生在畢業前一學期進入上海通用、東風本田、湖北賢良等企業實習。頂崗實習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提前讓學生進入職業角色,為將來從事的工作打好基礎。但是,學生只是在第三年才會接觸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前期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具體的職業計劃。為改變這種單一的狀況,可以采取工學交替模式,使學生、學校、企業實現共贏合作。
可采取如圖所示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學年在校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在校內實訓室進行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職業文化素質。第二學年開始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通過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突出“工學交替、教訓融合”。第二學年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不但使學生經歷了崗位歷練,積累了實踐技能,更使學生對汽車維修崗位有了具體的認識,對職業生涯規劃會有很大的益處。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第三學年再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能夠準確進行崗位定位,為提高就業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訂單合作模式
訂單合作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簽訂協議,共同制訂學習課程和實習計劃,完成從培養到就業的全過程。該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設置培養計劃,充分結合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實行課堂教學與工作崗位相結合。
訂單合作的培訓模式在當前屬于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高職院校的教育與企業需求進行準確的對接,這不僅很好地突出教育特色,而且也提高了教學質量。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優勢在于人才多,采用訂單式的人才培訓模式,不僅可以更好地解決企業缺乏技術人員的難題,同時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途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機會。在這一方面,要借鑒一些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比如,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就引進了寶馬、豐田、雪鐵龍等多個品牌進入校園,與企業共建模擬生產環境的實訓基地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按照企業標準與培訓流程來培養人才。
結合長江工院汽修專業的情況,有兩種訂單模式可以采用:一是企業根據自己具體的崗位需要,委托學校定向培養學生;二是在企業與學校簽訂了培養協議之后,企業參與到學校新生的筆試、面試以及體檢當中來,由校方負責選拔學生組成“定向班”。“定向班”的教學計劃和培訓教材由雙方共同商量制訂。
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訂單合作時具有不穩定性,合作對象經常變動;并且,訂單企業的需求人數一般較少,崗位也比較分散。為了克服訂單合作產生的問題,長江工院汽修專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并且學院在尋求企業訂單的過程中,要善于自我推銷,展現學校的自身優勢,通過提高教學質量和自我推銷,提高學院的知名度,使得企業愿意為學院提供訂單,學生的就業得到了保障,學校的生源范圍擴大,實現企業、學生、學校三方的良性循環。
三、引企入校模式
“引企入校”的基本思路是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線,學校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通過新建或改建原有的汽車實訓室,使其變成具有生產功能的實踐教學場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真實的生產環境、企業標準,培養職業素養。
雖然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引企入校模式,但也有很多學校包括長江工院由于諸多限制還沒有有效實施這一模式。其局限如企業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學校認識不夠深化,雙方合作不協調等。在引企入校后學生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是個重大問題。筆者經過走訪武漢的職業院校發現,大多數學校汽修專業的教學設備的分配都是多人一組、多人一機,這與真實的企業環境相差甚遠,崗位適應性明顯落后于企業。汽車行業技術含量高,設備更新快,為了始終保持先進的教學水平,學校每年都需要在教學設備的添置與換代上花費大量的資金。若是能建立專業的培訓中心,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出資,可以極大地緩解學校專業建設和發展資金、技術、師資方面的矛盾。學校應爭取在實訓室建設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多”。
在引企入校模式的建設過程中,為解決引企入校后課程體系設置問題,應該設立具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指導組,負責研究制訂、實施有關課程體系的方案。學校需要在教學環境、教學設備以及對學生的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以適應引企入校的教學模式。
首先,課程教學環境要與企業車間接近。把專業課程教學放在實驗室和實習室內進行,逐步實現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訓一體化,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企業的文化氣息,從而增強責任意識,長江工院汽車實訓室已經具備這個條件。其次,實訓設備要與企業生產一線同步。最后,引企入校后對學生的考核也要進行適當調整,以實際操作和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并適當增加實操考核的比重。
筆者總結三種校企合作模式(下表)的異同,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無論是哪一種模式,都屬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是提升高職院校內涵,突顯高職院校特色,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參與方有學校、企業、學生,通過把學生培養與企業對員工的要求統一起來,培養更適合企業要求的人才。不同之處在于階段性安排、學習場所與學習方式不同。
四、結論
在校企合作的進程中,應當結合自身特色選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社會力量,為企業提供有技能、有責任心的高素質人才。長江工院汽修專業正是根據湖北地區經濟發展特點,整合各方面有利資源,以省級特色專業建設為契機,把汽修專業建設成一個以“汽車維修”為中心,輻射“汽車檢測、汽車營銷、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等多方向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基地。
參考文獻:
[1] 文麗華.基于新型工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2] 孫 琳,徐桂庭.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脈絡與變遷——基于教學政策文件的分析[J].職教論壇,2015,(3):4-15.
[3] 周之良.當前校企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7-8.
[4] 謝宏武.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選擇[J].臨沂大學學報,2014,(5):29-31.
[5] 付姝宏.對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06, (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