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怡
摘 要:春秋戰國時期樂舞文化得以繁榮發展,多元的樂舞文化及思想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先秦的樂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內容、措施與方法,"禮樂"作為當時治理社會的一種制度,對中國封建文化的定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先秦樂舞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精髓,先秦樂舞教育的缺陷,先秦樂舞教育的現實價值三方面來淺析先秦時期樂舞教育思想。
關鍵詞:先秦 樂舞 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先秦時期樂舞教育,是中國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周統治者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制定的,充分體現“禮”的精神,是為“禮”服務的一種藝術教育,是中國古代文明史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
一、 先秦樂舞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精髓
(一)先秦樂舞教育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封建性生產關系的出現,中原各國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大國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各個地區的統一。社會的動蕩,新興的小地主階級,社會發生了激烈變革。經濟、政治制度的顛覆,使整個社會陷入了無序狀態。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樂舞文化卻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與各階級人民的喜愛。但由于社會內部不可協調的權威性,引起當時各諸侯國不同階級與階層的反應,“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此形成。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代表人物,他在“禮崩樂壞”的新舊社會交替時期,打破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復興周禮”以恢復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這也是儒家創辦教育的直接原因。孔子用自己的“禮”“仁”“中庸”思想,來維護將要崩潰的封建領主和舊的禮樂制度。他想把音樂與“禮”“樂”“中庸”作為鞏固貴族統治的政治工具。在等級社會中,“禮”是用來區分等級;“樂”是與禮相配合的一種制度。它包括詩歌、音樂、舞蹈。“樂”同樣有等級的劃分,如天子重大禮儀活動舉八佾樂舞,若諸侯用之便是違制的。因此之故,出于維護社會秩序考慮。孔子主張“禮”“樂”,并以《禮》、《樂》、《詩》、《書》教人,這也成為有別于其他諸家思想的根本。儒家所描繪的理想社會藍圖,是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統一起來,他所描繪的理想以現實為起點,但又高于現實,這便給人以希望;雖然是理想,但又有其實現的可能,這有又能給人以信心。
同時代下的道家與墨家則是提出了“非樂”的思想。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所憧憬和向往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并育的自然境界。他主張個體清心寡欲、孤獨自處,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在本質上,老子忽略了人倫關系的協調。他認為人的純真的自然本性和世俗社會的規則規范無關。在某種角度看來,墨家的“非樂”思想是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的一種抨擊,而道家的“非樂”思想是想讓人們在思想上重視物質文化的發展。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他所處在戰國時期。此時期的諸侯爭霸,戰事不斷,給社會與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認為,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強欺弱、富辱貧、貴傲賤的現象,其原因是人人互不相愛,而自立自愛。他所購置的理想藍圖是物質上豐衣足食,安定和諧,精神上互相尊重,包容。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淪落到不重視國事,只關注歌舞,就會占用大量的勞動時間。由此看來,墨子認為樂舞是奢侈的娛樂活動,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力量與人們的生活水品。墨子的“非樂”思想則是狹義的功利主義,僻隘單一的理論視野的真實寫照,他沒有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來批判的吸收、利用樂舞,而是全盤的反對與否定。認為樂舞是勞民傷財,禍國殃民的。他提出:“今天為下士君子,請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
法家是先秦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在文化教育領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許多有別于其他學派的理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運動中較為徹底的一次。其主張的文化教育思想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是對立的,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有用的實際知識來豐富人們思想。
縱觀先秦時期的樂舞思想,可以說,儒家的樂舞思想在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和實施。道家與墨家的樂舞思想,更多的關注人文、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樂舞的價值與意義。法家則是對樂舞教化的完全否定。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不同的樂舞思想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充分體現了此時期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先秦時期樂舞教育的思想。
(二)先秦時期樂舞教育思想的精髓
先秦時期的樂舞教育思想雖明顯帶有社會功利性,但他的精華之處在于,通過藝術的美與社會倫理的結合,使樂教成為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從而達到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目的。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孔子及其儒家的門徒對于樂舞的教育十分重視:一方面來自于對古代樂舞的繼承;另一方面則是出自對樂舞藝術精神的新發現。“禮”“樂”“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原始社會的血緣關系到了奴隸社會不但沒被沖擊,反而經周朝統治者的利用與改造,在宗教制度化和制禮做樂中得到完整地保留。孔子在禮崩樂壞時提出“仁”學思想體系,并將“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他所追求的音樂是“美”與“善”的統一,要求“樂”為“仁”服務。他認為“樂”可以教化人的心靈,陶冶情操,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義禮信。儒家贊揚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作品,推崇那些在人心中留下善的作品,使人得以美的陶冶,受到善的教育。反對那些有傷風敗俗的靡靡之音。
儒家提出以“禮”來治理社會,所以,“禮”的教化作用得到了極大的鼓吹。儒家學者認為:禮的核心內容應為“親親,尊尊,長長”,將倫理血統與政治統治相掛鉤,為控制人們的思想尋求一個合理的依據。使倫理血統擺脫了特定的氏族社會歷史局限,具有普遍和長久的社會含義與作用。先秦音樂思想還是一種美育思想,它雖帶有明顯的階級功利目的,但當我們剝去“禮”的外殼,留下的通過道德教育與藝術審美相結合,以求個人與社會和諧的內容,實質是一種作用于人格的美育思想的雛形。
二、 先秦樂舞教育思想的缺陷
禮樂治國是西周統治階級的創舉,也是儒家學派的最高理想。由“禮樂相濟”的觀點派生出來的先秦樂舞教育思想,具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但也不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
歷史的局限性會帶來審美觀的狹隘。先秦時期的樂舞教育思想與一般的教育思想不同,它所強調的教育是寓教于樂,強調社會功能也是通過藝術來實現。先秦時期的樂舞思想雖充分運用藝術作用于人的情感與思想,通過藝術教育來達到社會教化,提高人格修養。但在先秦樂舞教育中,以“禮”與政治相結合,作為西周的政治支柱。由此一來,此時的樂舞教育思想更是用來維護奴隸主制度,維護奴隸主的階級統治。
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核心,禮儀樂制必須體現其倫理觀念與道德品質修養。”雖其核心在于主張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可在當今看來,孔子所說的統一只是一個理想中的社會形勢。而這個理想的社會是受到血統等級等關系與嚴格的禮儀所束縛,被封建制所禁錮的社會。這個社會的交往注定是非常狹隘的,生產力注定是有限的。如就此發展,個體在和社會的統一發展中,會極大地受到社會所給予的束縛,不能使個體得到全面的發展,社會也會停滯不前。這樣一個被重重束縛,明顯帶有階級與歷史局限性的理性社會在今天看來,是注定被歷史的發展所否定的。
而在“禮”的束縛下,“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表現便消失了,而原始歌舞中所帶有的那種剛勁與猛烈的生命力也被壓制了,這也就不能充分發揮樂舞的教育功能。對比現今的樂舞教育思想,從多方面熏陶個人的情操,豐富個人的情感,將美傳授給人們。先秦時期的樂舞教育思想與此相比,不足之處顯而易見。
三、 先秦樂舞教育思想的實踐
先秦樂舞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種美育的教育形式。它的禮樂文化從發生、發展到成熟經歷了從原始禮樂風俗、西周禮樂制度到東周文化思想三個不斷深化的歷史階級。孔子極為注重禮樂的教化,他讓人們在掌握樂舞思想的同時抒發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們的情操。他非常崇拜《韶》,認為《韶》樂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在孔子看來,樂教不單是增強個人修養所必備,也是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在當時樂舞被作為教育手段,孔子反復要求他的弟子們能按照《詩》的要求去做人做事。他認為《詩經》是純正無邪的,學《詩經》不僅能增加知識,陶冶感情;而且能了解做人的道理,進而洞悉世情,為從政做準備。
先秦樂舞教育是社會教育中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上,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制度,自行舉辦了塾學。為促進文化的下移,舉辦民間教育事業與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樹立了榜樣。禮樂的教化相輔相成,“禮”側重于外在的禮儀學習,“樂”側重于內在的主觀世界。若一個人的禮樂修養不足,氣質便無從而談;僅有其禮樂修養而缺失仁義之道,禮樂也成為一種修飾。在政治、社會發展上,諸子百家常從音樂的角度來探討王道,可以說音樂是當時政治的直接反映。
先秦樂舞教育對于穩定政治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音樂是用于教育人民分辨善惡好壞,使社會正道被提倡,抵制邪惡思想對人民的侵蝕。(二)音樂與禮治互補。禮與樂剛柔并濟,以防止階級沖突。(三)禮與樂的互補,成為社會行為的指南。樂舞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其獨特的地區,是培養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一種美育形勢,以達到和諧社會的手段。
綜上所述,對于當今社會,不可否認,先秦時期樂舞教育思想中有些內容確實已成為過時的糟粕,我們也必須堅決拋棄。但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先秦諸子關于教育者施教的思想方法;關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他們所構建的優秀道德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今教育的發展。儒家重視樂舞的主張與做法,啟發著我們今天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視藝術和審美因素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寓教于樂,用美得形式來吸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的接受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