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湘云
【摘要】“微時代”不僅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戰,也為其提供了機遇。“微時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契合時代特點,把握時代規律,設立合符時代規律的“微平臺”,如此才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微平臺
浙江大學林群則教授認為“微時代是以信息的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使用數字通信技術、運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多種方式,通過新型的、移動便攜的顯示終端,進行以實時、互動、高效為主要特征的傳播活動的新的傳播時代。”用“微”來命名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因為它自微博而始,以微博、微信、微小說等一系列微應用為代表,是基于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而引發社會思想、生活和價值追求的系列變革。
一、微時代的社會特征
“微時代”的主要特征就體現在“微”字上,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相對于宏觀、整體的分化、細化,和相對于組織、規范的個人化、個性化。
(一)傳播的大眾化。人人都處在有麥克風的開放式話語平臺上,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都享有充分的自主與自由,表達自己的各種權利訴求。作為微民的每一個人,可以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發出微小的聲音,也可以轉發別人的信息,實現及時的互動交流和分享,更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各種微媒體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從而使得大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從之前的“被時代”進入了當前的“我時代”,人們的自我表現欲可以盡情釋放。每一個手持移動終端的個體都是一個傳播節點,人人在傳播的過程中通過及時對話實現決策參與、信息交流,成為傳播活動的主體,從而呈現出更加便捷、高效、 平民化的傳播特征,使得傳播的長尾效果更加明顯。
(二)文化的“山寨版”。自140字規模限制的微博開始,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微時代的交流工具均帶有內容迷你化的特征,這就降低了創作門檻,普通人可以跟專業人士一樣進行創作。文化舞臺不再是精英階層自娛自樂的獨白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秀出自我。微時代的文化脫離了文化的精英性,貼上了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標簽。每個傳播主體的個體成長經歷、生活感悟、情感世界、價值觀念等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獨語”呈現給大眾,個體也可以自主發表言論陳述對自身及社會問題的見解與態度,追求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個性特質,最大程度地享受“關 注”和“被關注”帶來的樂趣。
(三)價值的單一性。復雜社會導致人們追求自身生活的簡單和單位。2015年4月13日,河南省實驗中學心理老師顧少強的辭職信內容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發了億萬網民的贊同,引發了“我是個平凡的人,就想做個簡單的事”的追捧和向往。宏大的語境漸漸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為民族之崛起而讀書、工作、獻身,為國家富強而爭分奪秒、日以繼夜,對于蕓蕓眾生,已經喪失了特定的語境。極端的物資貧乏也只成其為越來越少人的遙遠記憶,為了更多的工錢而不管不顧,一定要奮斗成為“地主老財”“大資本家”,越來越多人也不認同。我來過了,我體驗過了,我快樂,我滿足,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命觀念。
二、“微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一)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思想遇到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挑戰。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思想,馬克思主義與多種社會思潮、多個輿論場、多個話語體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學性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主流聲音、主旋律很突出,但是由于各種力量競相發聲,一些錯誤思潮和主張也乘虛而入,一些人企圖用新自由主義解構我們的依法治國,用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共同思想基礎,任務艱巨而繁重。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遇到市場經濟的挑戰。市場經濟是把“雙刃劍”,在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的同時,其逐利本性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些社會成員人生價值觀扭曲,一些行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抬頭,等等。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思想和引領價值取向,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
(三)傳統的宣傳管理方式遇到迅猛發展的新媒體的挑戰。論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顛覆了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通過熟人之間的鏈接,產生一個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可信任網絡,放大了網絡的信息發布功能、輿論傳播功能、社會動員功能。似是而非的信息容易搞亂人們的思想,貌似正確的信息往往誤導人們的判斷,魚龍混雜的信息時常污染社會的政治生態,如何有效管控好新媒體,建設好主流新媒體,讓正面內容、主流輿論形成壓倒性優勢,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課題。
(四)我國在走向世界強國過程中遇到西方敵對勢力遏制和滲透的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把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國實施“顏色革命”“網上文化冷戰”“政治轉基因”工程。這種滲透,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突出表現為“五化”:企圖讓老百姓對政治“淡化”,讓干部在西方生活方式影響下“腐化”,傳播各種流言把黨的領袖和黨的歷史“丑化”,通過標榜西方價值使馬克思主義“溶化”,最終達到理想信念“弱化”。如何有效抵御西方遏制滲透、維護好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是我們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
三、積極運用“微平臺”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思想政治工作解的是思想“疙瘩”,給的是心靈“鑰匙”。 微時代產生的相對于宏觀、整體的分化、細化和相對于組織、規范的個人化、個性化等特征,必須要轉變思想政治工作高大上的方式,搶抓微時代的機遇,搭建“微平臺”,提供“微元素”,產生“微能量”。
(一)微學習平臺。學習是當代社會的一項必備的素養,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占領的一塊陣地。基層交通職工因工作在一線,缺乏學習引導和學習習慣,容易跟著泛濫的網絡文化走。受工作時間、學習內容等制約,交通基層職工是當前的一塊短板。要細化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完善學習激勵制度,化整為零,匯少成多,以提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精選閱讀為主旨,每日摘選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時政熱點,以及與干部群眾學習、工作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管理、歷史等領域知識,及時將各類信息“快遞”給職工。同時實行每日簽到學習的學員有積分和學分統計,每月積分排名靠前的學員,獲贈暢銷圖書獎勵。以此激勵職工好讀書、讀好書,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文化素養。
(二)微傳播平臺。基層交通職工因事業轉型、工作轉崗帶來思想差異化、多樣化加劇。他們覺得中央精神很好,但不能產生認同共鳴;各類大道理我懂,但缺少自覺執行的動力源;各類宣傳轟轟烈烈,但始終隔了一層皮。同時當前社會傳播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論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顛覆了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通過熟人之間的鏈接,產生一個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可信任網絡,放大了網絡的信息發布功能、輿論傳播功能、社會動員功能。平臺建設上,就要在細微上下功夫。基于不同人群的思想理論實際,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理論宣講小分隊,結合該人群的思想、工作、生活實際,將黨中央精神的“普通話”轉換成特定人群的“地方話”,使宣講能形成共識,產生共鳴。基于互聯網傳播的多樣性,就要因循工作特點、興趣愛好等,建立QQ群、微信群等,根據人群特點,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滿足人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基于不同人群的業余愛好、時間空閑情況,牽頭組建志愿服務小分隊、戶外活動行動組等團隊,定期組織開展活動,加強溝通,開拓視野,以滿足人多方面需求的方式,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達到提升人精神境界的實效。
(三)微典型平臺。微既是切口,也是載體;微既是基礎,也是目標。把“微”的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準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著力點,真正讓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落小”的關鍵在于喚起從點滴開始的行動。要選樹職工身邊典型,設立“善行義舉榜”,推進道德模范、敬業標兵、優秀團隊評選,以身邊人講身邊事,把更多的“平民英雄”“最美人物”“凡人善舉”挖掘出來、推廣開來,在潛移默化中傳揚崇德向善的感人事跡。教育職工要具有“核心價值觀就在我身邊”的意識、含有“不矜小節,終累大德”的警醒,負有“核心價值觀從我做起”的責任,擁有“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底氣。通過對各種崇德向善的小事、瑣事的傳播,讓大家真切地感到,在我們這個社會,好人畢竟在多數、正氣終究占主導。
(四)微談心平臺。談心交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持久不衰的武器。要把談心活動納入各級單位組織每年的工作計劃中,政工干部要堅持每天談心5分鐘,以此加強溝通,促進交流,融洽黨群關系,增進團結與和諧。根據實際情況盡量為每一位談心的黨員、職工和群眾建立一份完整的談心檔案,及時記錄他們的思想問題與變化,以規范的檔案制度推進談心活動的持續、深入進行。做到“五必訪”“八必談”,即黨員、職工、群眾有病必訪、家庭發生矛盾必訪、發生異常變化必訪、受到獎勵或處分必訪、有婚喪事必訪,調動工作時必談、新入職時必談、發生人際矛盾必談、出現工作事故必談、國家或單位出臺重大決策時必談、工資調整前后必談、受到批評時必談、受到表揚時必談。
【參考文獻】
[1]杜麗敏.迎接微時代.北大商業評論,2013(04).
[2]李炎芳,楊磊.微時代的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及其治理.江西社會科學,2014.
[3]、薛芙蓉.“微”傳播“巨”影響——網絡微傳播特點及效果淺析.今傳媒,2012.
[4]鄭潔.網絡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機制探析.社會科學家,2014 .
[5]陳秉公.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勢位”培育和踐行的規律性.思想理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