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麗
摘 要:語文是一門交際性的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進行交際的起點。新課標規定: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必須做到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這一要求,對學生的認字和寫字提出了要加大力度強化訓練的必要性。只有通過識字和寫字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才能達到自己所學習的每一個漢字永記不忘。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84-01
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識字教學的第一目標。而認識1600~1800個漢字和會寫800~1000個漢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極的,關鍵在于持之以恒。要讓生性好動的孩子喜歡識字和寫字,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重視對學生識字和寫字興趣的培養。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能力,讓孩子對所學習的漢字終身不忘呢?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認為不妨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興趣培養。
一、讓學生動手自制生字卡片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識字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教,學生跟著讀,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適當地讓學生親手制作生字卡片,把他們的卡片運用到班上進行直觀教學,當教師讀到要學習的生字時,就讓學生舉出相應的卡片來,一來不僅看到了誰制作的卡片好,二來還看到了學生所舉的字是不是與教師讀的那個字相吻合,同桌相互監督,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在此教學的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生動形象,明確和具體。美麗畫面和動聽的音樂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實踐證明,采用卡片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為直觀、貼切,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而多媒體的教學更讓學生識字增添了色彩,形成的印象就更為深刻。
二、從娛樂中識字,以娛樂促學
魯迅先生曾說:“必須像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識字教學如果往往只局限某一種方法,就會枯燥無味,孩子容易厭煩,特別是低年級孩子,好動好玩,注意力時間短。而漢字的掌握及識字能力的培養,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得到鞏固和熟練。因此,娛樂學習成了很重要的識字形式。娛樂活動使孩子們在活躍的氣氛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提高了識字的興趣和識字的效果,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的意識等。教師把識字與娛樂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和運用。如“摘蘋果”游戲,出示一幅畫著大樹的畫,樹上掛著寫有生字的蘋果,由老師或學生拼讀出生字的正確讀音,另一學生摘下對應的蘋果(生字)。還可小組比賽,看哪組摘的蘋果多。還可再把幾種游戲結合在一起,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教師恰當地開展娛樂性識字活動,學生在輕松有趣的玩耍氣氛中記住漢字。
三、謎語識字。將“猜謎”穿插在識字活動中來幫助學生熟記漢字
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恰到好處地運用字謎幫助學生識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教“日”字時,編成“四周不透風,一橫在當中”字謎,小朋友猜對后,興趣來了,趁機教“目”字,問小朋友:“誰能給這個字出一個謎面,請大家猜猜?”這樣小朋友的思維得以發展,在“日”字謎的啟發下,很快編成“四面不透風,兩橫在當中”的字謎。再如,“也”字,“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種莊稼”, “告”字,一口咬斷牛尾巴。如教“王”字時,有個學生說“‘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什么?”,同學們的興致馬上就來了。通過猜字,學生感到易學、易記,教學效果明顯。
四、用比較法識記
“授之以魚,只供他餐;授之以漁,終生受益”。 漢字中的形聲字占了多數,因此掌握好這類字的造字規律將對今后提高生字的識記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聲字有兩部分組成: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教學時,要將漢字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識記。如教學“青、請、清、情、晴”,告訴孩子們“青”是聲旁,所以這幾個字的韻母都是后鼻韻母ing, “清”跟水有關,部首是三點水旁,“請”跟語言有關,部首是“言”字旁,“情”是心情,所以部首是“心”旁。晴天有太陽,所以是“日”旁。同時“狠”和“狼”也是孩子們非常容易混淆的字,我就讓孩子觀察:凡是有“艮”的字,它們的韻母多是前鼻韻母en,所以“狠”的讀音就應該是hěn,狼的讀音就應該“láng”。運用這種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義三者之間的聯系,有效地提高識記效率。除此之外,還引導孩子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加深他們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五、生活中識字,課外閱讀識字,課堂中書寫
識字教學不只局限于課堂,我們要運用好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學生在生活環境中,隨時都可以接觸到很多的漢字,只要老師能適當的引導,定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門、窗、椅、桌”等字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拼讀后,然后引導他們對照教室里相對應的事物進行看一看、讀一讀、認一認。同時又可以調動已有的語言積累,進行詞語擴展,鞏固識字。又如: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同樣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認識“面包、牛奶、火腿腸”等詞語來認識一些食品,認識一些漢字,當學生對這些生字的音、形、義有一定的了解后,便引導他們用這些生字自由地進行說話練習。這極好地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更是利用了課外資源,與生活環境緊密相連,學生也經歷了“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體驗。我們要讓孩子們主動認識出現在身邊的字,如:學校的標語,街上的廣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稱等。我們可在班上開展“讀故事講故事”活動,既擴大了識字量,豐富字詞積累,又培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在認識的基礎上每一堂課要適當讓學生書寫幾個字,加以鞏固。
總之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認識活動為主體,“認與寫”為主線,讀寫結合。要既注意教的方法,又要研究學生學的方法。只有全面顧及,明確要求,耐心指導,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的識字能力就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