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 高職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可是,目前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在諸多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制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高職語文課程必須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斷革新。本文從現存問題和改革措施兩大方面談談體會和建議。
關鍵詞: 高職語文 錯誤觀念 現存問題 教學改革
高職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最重要、最基礎的課程。然而,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在諸多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制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高職語文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正視問題,不斷改革創新,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高職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將從現存問題和改革措施兩大方面談談體會和建議。
一、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現存問題的體會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其規模已占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具有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樹立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思想,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不斷加強實踐性教學,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很多高職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語文課日趨邊緣化,處于越來越尷尬的境地。
問題一:高職語文公共必修課地位動搖定位模糊。
從高職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及素質教育全面培養人才的發展觀看,語文在高等職業院校中應當處于公共基礎課的地位,但目前在高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高職語文沒有明確定位。各院校對高職語文課的認識不一,課程的開設與否隨其好惡而定。許多院校認為,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職業技能學習,語文課無關緊要,在保證專業課及政治、英語、體育等必開基礎課的前提下,語文課時能減則減,甚至砍掉語文課,即使開了也是象征性的。教學計劃任務審定的隨意性在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已然十分嚴重,一些高職院校以專業教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所占比例要加大等借口片面強調專業技術教育,專業課程頻頻擠占語文課時,以至語文學時安排很不穩定,時多時少,時開時停,因此嚴重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問題二:語文教師因地位低不受重視,教學和科研缺乏積極性。
多數高職院校語文課的師資隊伍建設,基本上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有些院校隨意讓其他專業教師兼職語文教學,專職語文教師飯碗甚至不保,而且語文課時也得不到保證,許多教師基本工作量完成都有問題,基于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一樣認真備課上班卻收入低于專業課教師,嚴重影響語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際上真正要教好高職語文課,需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要吸引學生,就要在教學上求深、求精、求新,不斷探索創新,前提是高職語文課程和專職語文教師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不是輕視。
問題三:語文教學投入少,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
高職語文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濃縮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閃爍著哲理與智慧的光芒,凝聚和積淀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然而當下許多高職院校出現了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受重視,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不論人力物力對于語文課程的投入都遠遠不及專業課程的投入,結果是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缺乏實質的軟件硬件支持,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老師教得吃力,學生聽得乏味,如此惡性循環,培養出來的職業技術人才徒有專業知識技能卻無基本人文素養,如何能報效國家服務社會?
二、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的建議
建議一:更新觀念,準確定位。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的目標是實用型、技能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高職院校中開設和重視高職語文課,是造就真正人才培養精神的需要,這就要求把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因此,高職語文既不同于中學語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學語文。中學語文側重于“工具性”的培養,本科大學語文側重于“人文性”的培養。高職大學語文介于二者之間,它包含了培養“工具性(即應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質)”的雙重功能。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型人才。”這個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高職語文課程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讓學生精神得到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必修基礎課程。
建議二:根據專業需要市場需求,針對性調整教學。
一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改編教材。當前,許多學校采用的教材為本科教材,這些教材的共同特點是:古文多現代文少且年代久遠少有時文,學生對這些課文普遍缺乏興趣,還不如因人而異編寫更適合他們水平,更適合專業特點,更適合社會需求的高職語文教材,從而實現人文教育和語言訓練的并重兼顧,通過滲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觀、榮辱觀、人格與尊嚴、自重自愛和自強不息等內容,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基礎上,訓練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學生愿意接受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領悟人生哲理和職業道德。
二是以就業為導向,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許多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中,偏重文學作品欣賞,忽視語言寫作等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高職學生文學素養差,文字水平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對如此基礎的學生,如果硬逼他們分析欣賞“陽春白雪”,那么必然效果差強人意,而且目前就業形勢嚴峻,語文教學內容應以就業為導向與實踐緊密聯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強化教學效果,并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三是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已很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職業教育講求實踐性,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因此高職院校中的語文課應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向實踐性和應用能力靠攏,比如:教學方法不應只是滿足于老師講解學生討論完成書面作業,可以更進一步:適當采用演講辯論表演等方法,還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在教學手段方面,種種原因導致許多院校語文老師還停留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階段(主要原因是許多高職院校對語文課程的不夠重視而導致的“軟硬件”支持不夠),這顯然與日新月異時代發展不符,因此一定要端正態度重視高職語文教學,加大投入,加強語文專職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熟練應用能力培訓,并及時配套相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組合對學習內容的感知和記憶率遠遠高于視聽分別利用之和。對人腦功能的研究表明,多種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調動大腦的功能,使之處于興奮激活的狀態。因此,使用圖文并茂、聲情相生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或課件,可以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建議三:實現語文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聽說還是讀寫能力,最終都要在實踐中應用。我們是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語文的各項能力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礎部分。為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可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如可有意識地通過演講、辯論賽、朗誦、表演等形式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可讓學生欣賞優秀文學作品,舉行討論會,自編手抄報、黑板報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可結合專業特點和要求進行應用文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常用應用文寫作知識。應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鍛煉。如與人文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古詩詞講座、外國文學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開展辯論賽、詩詞朗誦賽、演講比賽、文學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與各文學期刊合作,開展小記者采風活動、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等。社會實踐豐富了學生閱歷,提升了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水平,提高了他們對文學的興趣,也真正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高職語文承擔著人文教育的重擔,因此,在強調高職人才實用性目標的同時,不能忽略人文精神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通過語文學習把人文精神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全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刁麗英.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與改革探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5(2).
[2]朱星梅.高職語文課程教學途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
項目基金: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年度教育科研規劃立項課題《職業教育視野下的語文課程的多維價值向度研究》課題編號:SZJYB20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