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
臨床護理路徑在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楊海燕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6月吉林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4例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健康教育
吉林市人民醫院,吉林吉林 132001目前,隨著醫療護理理念逐漸進步,越來越多的醫護工作者已意識到有效的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其恢復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臨床護理路徑在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且無PCI禁忌證。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9~80歲,平均(59±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40~81歲,平均(60±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
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PCI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基礎護理、病情觀察、注意事項、預防并發癥等。同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教育,主要是向患者講解醫院規章制度、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機制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制訂臨床護理路徑表 以患者入院至出院時間為路徑表縱軸,其飲食教育、心理教育、睡眠教育、活動教育及每階段健康教育內容為路徑表橫軸,護理人員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格內容開展健康教育工作。
1.2.2 急性期(入院1~2 d) 護理人員應積極向患者系統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生原因、發展過程、治療及預后等,以緩解患者因對疾病缺乏認知、身體不適等產生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并可利用典型成功治療案例來緩解患者的過度擔憂心理,提高其治療積極性,使患者了解情緒控制、自我調節對病情的影響。PCI術前1 d,護理人員需加強巡視,向患者講解PCI的優勢、注意事項及術前準備內容等,使其做好心理準備。
1.2.3 穩定期(入院3~5 d) 患者一般入院3 d后實施PCI,術后需對患者實施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患者穿刺處無出血現象,可囑其術后平臥12 h,并對其實施術側肢體活動指導。術后第2 d需對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告知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相應處理措施;并指導其在飲食中,應由流質食物向普食過渡,多食用蔬菜與水果,1~2 d排便1次。
1.2.4 恢復期(入院1周后) 對于恢復期患者,可通過多種教育形式來提高患者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若患者病情基本穩定,且無嚴重并發癥時,可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實施康復訓練。在康復訓練中需堅持循序漸進原則,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宜。
1.2.5 出院指導(入院2周后) 為患者制訂針對性出院指導計劃,包括患者出院后心理調節方法、自我控制方法,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及飲食習慣,并囑其定期來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患者出院前1 d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基礎知識、自我管理、合理飲食、合理運動及心理影響等方面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每項20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好[1]。護理滿意度:采用評分法對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評估,采用兩端分別為0 mm與100 mm的101個刻度的游離標尺測量,0為不滿意,100為十分滿意。出院前1 d,將標尺分發給患者,患者進行標記,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分)住院時間(d)對照組 32 67±4 70.3±5.0 26.1±3.1觀察組 32 93±3* 95.1±2.9* 17.2±2.9*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低血壓1例,尿潴留1例,心律失常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4%(3/32);對照組患者中,低血壓3例,皮下血腫1例,尿潴留2例,心律失常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8/32);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急重癥,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或驟減,使其對應的心肌因長時間急性缺血出現壞死,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現階段,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可有效促進其心肌再灌注恢復,挽救其生命,因此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3]。并且給予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系統的護理干預,提高其認識水平,是促進其術后恢復的重要內容[4]。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其治療、康復及護理內容所制訂的一種系統的工作程度。目前,常采用整體護理模式來提高醫院整體護理質量,其中健康教育是醫院整體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是為了增加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提高其認知水平,進而提升其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能力,有助于改變其不良生活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提高護理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在健康教育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使患者了解護理計劃及目標,并主動參與至護理工作中。并且也提高了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可形成一種護理人員主動護理與患者主動參與的高效護理模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在行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孫月英.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10):169-170.
[2] 陳楠.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診PCI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4):330-331.
[3] 孫衛萍.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的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127-128.
[4] 程光文,金秀琴.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5):1070-1071.
[5] 熊楚梅,蔣萍,陳小佳.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護中的應用現狀與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7):2010-2011.
【中圖分類號】R473.5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