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兵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下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進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于初中化學教學是不可忽略的。從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與化學教學的關系,探討了初中化學對于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分析了初中化學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人文關懷; 化學教育;內涵與實踐
人文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初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形 成科學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化學課程的人文價值。現從化學課程標準出發,結合初中化學教材(人教版)探析如何在化學課程實施中滲透人文精神和人文關 懷。
一、人文教育的含義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過人文學科為基準實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提升學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養。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學科的范疇里執行,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教育指通過學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備了以下特點:(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義時期對精英教育的意義,也不只是通過古典教育的內容作為價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養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應積極開發人的左腦、右腦。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長久以來,受到只注重升學率的應度教育影響,初中化學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將知識教學當作教學重心。由于教學目標的偏差,初中化學教學較少涵蓋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教育被不斷淡化,具體體現為教學內容過于重視邏輯性、系統化及網絡化的化學知識結構設定,將學生對社會、生活乃至就業方面的化學素質需求過于忽略,也對化學在科技研究乃至社會應用層面上的問題過于忽略。在教學過程里,局限于加強掌握化學知識、解題技能的理性思維訓練,忽略了人們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發展。在教學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尋規范化、統一化,忽略學生獲得個性解放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每天雖然都處在豐富的化學世界中,但是欠缺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對周圍相關現象及問題處理的能力。老師始終將教給學生化學知識當作自身唯一的教學目標,學生如果沒有掌握好知識,老師就會有挫敗感。可當前倡導的是令所有人都發展的教育,而非經營式教育。化學教育承擔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備化學素養的責任。學生也應具有一定的化學素養,這也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化學教學應將精力放在化學基本知識及和化學相關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對學生而言較難的專業問題方面。
三、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體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審美教育是一個人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是一種德操橫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美是一種科學美,化學在提示物質內部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及其規律時,顯示了化學領域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在素質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重視開發化學美獨特的育人功能應該逐漸成為全體化學教師的共識。
[案例1]在初中化學緒言課的設計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學的魁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化學的情感。為此,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對“生活中的化學”展開調查。結果學生匯報的成果讓筆者欣喜和震驚,其中有一組同學是這樣做的。
“要問化學與生活有什么關系?我要說:高品質的生活離不開化學。怎么,你要不信,那就陪你到王太太家走一趟吧!”。
就這樣將化學與衣、食、住、用、行的密切聯系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而且創設成一串有趣生動的生活場景,配合美輪美奐的幻燈片,給同學們獻上了一頓化學美與生活美俱全的“大餐”。同學們對化學的好奇與贊美一下就被激發起來了。
2.充分挖掘化學哲理,激發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奮斗精神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會不遺余力地利用化學史和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楷模,學習他們勇于探索、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和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堅強信念,從而受到人文教育。教學時,應確定好知識傳授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地自然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化學中蘊含的哲理是相當豐富的,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這些資源。
[案例2]在“離子”一課中,學生總結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后,筆者聯想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將這一感悟與同學分享。
由原子得失電子想到的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從而達到穩定結構。但原子在得失電子中,它的原子核不變,所以原子種類沒有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即“原子核”,如果魚是“電子”,可以得到魚,但捕魚的本領沒有學會,即使是金銀財寶,也會坐吃山空。所以應先具有一樣本領,才能利用它捕捉其他的東西。但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辦到的。就拿學習來說,學習方法是“原子核”,而諸如做題目、記憶等是“電子”。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如魚得水。如果只死記硬背,只進行大量機械重復的習題訓練,而未悟出方法,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會根本提高,也就應對不了新課程下的考試了。
原子使化學世界變得絢麗而多彩,也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3.廣泛展開探究活動,樹立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學會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化學新大綱的要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科技、經濟的交流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頻繁,那種“獨善其身”、“萬事不求人”等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生活模式和行為準則將直接影響人的社會交往、生活質量,而相互協作、樂群和睦等品質必將成為新一代人的行為特征。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有時需要合理分工、協作,需要團結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創設更多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互助精神,還使他們在分享合作成果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更加具有團體精神。當然其中還包括與老師的、與家長的協作。
[案例3]在學習“空氣”一課前,筆者布置一個家庭小實驗。在一個學生交回的報告中寫道:“我第一次跟爸爸在家里做實驗,很有意思,突然感覺跟他親近多了!第一次發現爸爸懂得真多,動手能力也很強,挺佩服他的!”
這份感言至今讓我很感動,可見這些活動會在學生的同伴教育上發揮重大作用。
4.滲透環保教育,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造福于人類的同時,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在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滲透環保教育,在環境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收集環保小資料、討論并撰寫小論文,閱讀有關環保書籍及文章、參觀等。培養每一位公民尤其是作為未來一代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隨著教學的不斷發展,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強滲透。當前人們常常探討教書育人,實則指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加強,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可以獲得發展,成為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實質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因此,不僅要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化學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更應是傳播文化,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里應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滲透人文教育,將知識、能力、人文相結合,為社會的發展輸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