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輝 劉佳楠
摘要:農民工作為一個學界、媒介關注的焦點經久熱議,有其社會深層次原因。由農民工問題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也一直作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要研究的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希望能為相關部門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分析;對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概念是國務院頒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的。在《意見》中同時也提出了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讓其順利實現城市化。
近幾年,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且數量已接近2億。面對一個這么龐大的新型社會群體。如何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市民化,已是我國政府不可繞行的一大問題。如果這一群體能夠順利的進行市民化,且更好融入城市的生活,那么對我國的社會安定、社會公平以及城鄉差距將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概念及其市民化的重要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
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并在城市中工作、定居。因此而產生了一個新的群體——農民工群體(又稱民二代)。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工群體內部已經有了明顯的代際分化。新生代農民工正是這個代際分化的研究主體。然而,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卻有不同觀點,但基本上都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且在城市打工或者經商,與農村生活日漸脫離的農村人口。本文以此觀點,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概念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指使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職業、地位、社會權利、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轉型,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化過程。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義
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首先是有利于提高我國城鎮化水平,有利于維護社會治安的穩定,并在一定的范圍內能縮小貧富差距。然而,我國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他們的貢獻。所以城市也需要他們留下來才能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據調查我國農村人口還有8億多,而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已經接近2億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能成功對他們進行市民化,將極大的促進我國城鎮化進程,而且對縮小城鄉差距也極大的積極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發展有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農民工的功勞,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促進了我國的內需消費,拉活了市場經濟。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農民工群體作為我國主要的消費群體,拉動內需刺激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使我國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然而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轉型的時期,不能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必須改“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了。中國不能再是世界工廠所以對我國經濟轉型已迫在眉睫。這樣,如果新生代農民工能實現市民化成為城市居民,將會為我國的經濟轉型奠定一個安定的社會基礎。而且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城市居民后也可能自己創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樣我國經濟轉型就會更加順利。
二、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問題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客觀的歷史因素、社會因素、制度因素以及自身素質較低等原因,造成其市民化的障礙。
(一)盲目的就業觀念,缺乏職業技能,致使收入普遍落后。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目的不再是為了:賺錢、娶妻、生孩子。他們的就業目的更多地是為了追求生活,實現人生理想。但是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并不樂觀,集中在以下三點:1、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2、抗壓能力差、耐勞性低;3、從小就沒有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導致他們在工作之后缺乏理財的觀念,以至于有一部分新生代成為“月光族”。
(二)心里失衡,城市認同感的差異。
農民工城鎮化,不僅僅是生存意義上的融入城市,更是在自我認同、生存方式乃至價值觀等方面融入這座城市。從農村到城市的巨大心理落差、社會歧視、生存空間受限和教育缺失,讓新生代農民工很難獲得對城市的“文化認同”,在融入過程中屢屢受挫,讓這一群體存在著較為強烈的不公平感覺,導致了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
(三)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意識差。
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新生代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不會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據資料顯示大部分農民工自我維權意識非常薄弱,對法律的了解少之又少,往往當權利被侵犯時,他們常常采取忍氣吞聲或妥協的方式去解決。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沒有多余的財力和精力能夠投入到自我法律意識的提高中來,大部分時間不得不為生計而勞碌。
三、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對策
(一)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自身生存技能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自身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整體的文化素質比不上城市的居民。所以要對他們進行市民化,首先必須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這就要求新生代農民工必須要加強自身文化知識的學習,增強法律保護意識、自覺遵守城市文明規范等方面的學習。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就走向社會很早,其自身的生存技能有限。特別是對于一些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他們根本無法勝任。所以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勞動技術的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是對他們進行市民化的關鍵。社會和政府應積極組織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勞動技能培訓,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技術服務。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培訓。不斷加強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這樣一來,他們擁有了足夠的生存技能,掌握了多種謀生的渠道,就可以在城市里生存下來,并愿意留著城市里生活。而且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同時生活水平也會上升,當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自然可以在城市里買房定居下來成為城市人。
(二)建立起農民工與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是重要環節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新生代農民工,既有著農村的鄉土情結、但他們又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大多還是渴望留在城市里生活。然而城市的文化與鄉村的文化是兩個差別巨大的社會環境。這種城鄉差距使城市和農村的社會鴻溝依然存在,這就產生了城市對農村的排斥,包括城市文化對農村文化的排斥,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道路舉步維艱。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自身在農村長大,在接受城市生活的同時難免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問題,這就要求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必須轉換角色,盡快融入城市的生活。培養自己對城市的認同感,與城市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礎,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歸宿。只要在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礎之后。新生代農民工對市民化才會有感情的基礎和內心的歸屬。
(三)加強對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實和監管,加大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勞動經濟權益的力度。
農民工權益之所以受到侵犯,是因為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很多時候并不知道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在強資本弱勞動的總體格局下,用人單位不愿意簽訂合同是合同缺失的根本原因。雖然其他因素對勞動合同簽訂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他們并不足以構成決定性的力量。因此,解決問題的思路是:1.建立健全工會及相關制度,通過工人的聯合來增強勞方的力量。2.政府應加大對用人單位的監察與懲處力度,增加其不簽訂勞動合同的違法成本。3.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術、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相關培訓,使其能夠適應勞動合同的需求。4.靈活處理勞動合同期限條款與中止條款以適應農民工的短期性與季節性特征。5.進行相關宣傳教育,增強農民工維權意識,促使其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四)深化制度改革是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根本。
目前的教育制度還存在很多問題,完全解決農民工和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教育制度需要優化。同時,政府還需要不斷完善就業制度,為農民工的就業建立一個長效的服務體系,促進農民工公平就業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推進住房制度改革,解決新生代農民工住房難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將其納入居民住房規劃、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優惠政策。建立“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在基層政府搭建的統一的社會救助平臺,有效地利用各種救助措施,整合吸收社會福利機構、慈善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各種有力社會資源,從整體上提高社會救助的效果。建立一整套有效針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機制,為困難農民工解決吃、穿、住、行等基本要求,還要提供心理輔導、醫療救助、文化教育、司法援助等服務。
從國家層面來說,要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鄉雙重邊緣化問題,就要從制度層面保障其平等就業的機會和權利。所以,積極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向非農產業或城鎮轉移就業工作是重中之重。開展城鄉統籌就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發展戰略研究,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就業,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和公平的就業制度,是建設和諧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丁靜.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J].學術界,2013(01):215-225
[2] 欒云云.淺析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0(23),44-45
[3]單菁菁.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23-150
[4]鄧秀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及其市民化路徑選擇[J].求索,2010(08):71-78
作者簡介:
孟俊輝(1981—),男,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劉佳楠(1987—),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