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暉, 汪 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 骨科, 湖北 武漢, 430033)
?
精細化管理在超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吳暉, 汪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 骨科, 湖北 武漢, 430033)
摘要:目的探究精細化管理在80歲以上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超高齡患者圍術期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80歲以上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成對照組及試驗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措施管理,試驗組實施精細化管理,比較2組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情況。結果試驗組管理后的Harris評分(93.4±14.5)分及Barthel指數(94.5±9.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Harris評分(64.5±14.3)分及Barthel指數(73.1±9.1)分(P<0.05)。試驗組手術后3、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為(88.6±12.1)分、(95.7±9.3)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3、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69.4±11.5)分、(75.5±9.8)分(P<0.05)。結論在80歲以上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超高齡患者的圍術期實施精細化管理,可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 髖關節置換手術; 圍術期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骨質逐漸硬化,可影響其正常的肢體活動,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髖關節發育異常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髖關節疾病類型,一般為真臼上緣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硬化,并伴有髖臼前、后壁的薄弱程度不一,股骨頭發生形狀的異常改變,同時大腿股骨髓腔內的腔管狹窄等癥狀,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以及活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1-2]。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手術治療手段,更符合人體力學的標準,可提高臼假體與患者關節的契合程度,使患者手術部位的骨骼恢復效果更好,但圍術期的管理是影響其治療效果的關鍵,必須給予高度重視[3-4]。本研究旨在探討80歲以上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超高齡患者圍術期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歲以上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70例超高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成對照組及試驗組。納入標準: ① 患者年齡在80歲以上,符合超高齡標準; ② 患者精神狀態正常,無精神疾病,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 ③ 患者無其他肢體功能障礙性疾病,可以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81~98歲,平均(87.0±7.5)歲,病程1.4~2.7年,平均(1.6±0.4)年;試驗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80~99歲,平均(88.0±8.4)歲,病程1.5~2.6年,平均(1.8±0.5)年。2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等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2組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方法和目的知情同意,并主動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措施管理,如圍術期常規護理、患肢康復鍛煉及入院時、手術前后、出院前健康教育等措施。
試驗組:采用精細化管理措施。① 將協同護理的理念融入到管理過程中,將患者及其家屬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指導其掌握有關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將家屬參與護理的效果發揮至最大程度; ② 做好手術前的相應準備,除術前的各項常規檢查以外,加強對老年患者其他并發癥的檢查與護理,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采取主動措施,預防及控制并發癥的發生,以便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大力支持,確保手術與護理順利有序地開展; ③ 手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主要觀察手術切口滲血、滲液等變化,實施引流管護理、尿管護理等,保持管路通暢,準確記錄引流液、尿液的性質、顏色以及量的變化,并及時對患者下肢血液流動狀態、肢體運動感覺等狀況進行觀察; ④ 指導患者合理安排飲食,及時了解患者的日常進餐情況,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營養攝入,及時補充營養成分,預防水、電解質等物質發生紊亂,鼓勵患者多飲水等; ⑤ 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護理人員需及時做好藥物的監督與管理措施,在發放口服藥物的過程中,需準確且定時定量發放,督促患者按時、按劑量服用等; ⑥ 協助制定肢體功能鍛煉措施,在患者完成手術后的第3天起,根據患者的自身恢復狀況,合理安排下肢活動,指導患者從練習站立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等。
1.3觀察指標
① 觀察2組研究對象的Harri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情況。Barthel指數評分標準[5]: 0~100分,100為活動能力正常,0分為無活動能力;Harris評分標準[6]:0~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活動能力越高。② 由本研究人員自制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手術后3、6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觀察,問卷采用0~100分制,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問卷發放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2組Harri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情況
管理后,試驗組的Harri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2組Harris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情況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手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
試驗組手術后3、6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2組手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髖關節疾病以及發育不良、異常的治療,但臨床上髖關節疾病的手術治療效果不是很顯著,主要是由于髖關節的特殊位置對手術的過程影響較大[7-8]。對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來說,適當合理的圍術期護理措施能夠避免其他并發癥狀的發生,但這一護理過程往往較為繁瑣,對諸多因素要求較高,因此,研究總結出合理有效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圍術期護理措施極其重要。為提高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疾病,有研究[9]提出將精細化管理護理措施應用于手術過程中,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高齡患者因其體質等原因,身體素質較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且機體抵抗力相對較差,手術治療后較容易出現并發癥,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10]。因此,超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的終極治療目標是按照合理的計劃開展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使患者順利度過圍術期,肢體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
精細化管理措施是一個整體管理系統,能將質量管理過程中的計劃階段、實施階段、檢查階段和處理階段緊密連接起來,做好全程整體管理,將該管理法導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治療過程中,可使整個治療過程環環相扣、緊密銜接,并使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有的放矢、有始有終[11-12]。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手術前檢查,使患者減少恐懼心理的同時對手術風險也有清晰認識,手術過程中應與患者進行簡單對話,可在轉移患者注意力的同時判斷患者的機體狀況[13-14]。手術后,護理人員應監測臨床數據,監控患者恢復情況,并在護理時對患者進行相關護理常識的普及,以便于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盡可能獨立,提高治療效果,進而為患者預后提供良好的康復基礎,臨床意義重大[15]。本研究顯示,按照精細化管理措施實施護理管理后,試驗組患者的Harri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明顯改善,肢體活動功能大大提高,且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張澤瓊, 寧寧, 李玲利, 等. 精細化管理在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3): 341-342.
[2]Fujita K, Makimoto K, Tanaka R,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Japanese women undergo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J Orthop Sci, 2013, 18(1): 45-53.
[3]梁磊, 季英, 王雪華, 等. 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對預防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0): 62-64, 67.
[4]甄小靜, 劉伯萸, 延雅青, 等. 流程管理對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4, 14(2): 330, 332.
[5]賴美燕, 李建赤, 黎凌云, 等. 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老年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 電子版, 2015, 9(3): 41-43.
[6]陳巧蘭, 季惠娟. 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體會[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2): 148-150.
[7]陳蓓蓓.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3): 25-26.
[8]劉蕾, 高娜, 李桂萍.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及健康教育[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 17(27): 3298-3299.
[9]吳炳蓮, 胡世梅, 柳盧君. 持續性護理促進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4, 31(22): 5-8.
[10]Stewart S P. Joint replacement and rapid mobilization: a clinical perspective on rapid arthroplasty mobilization protocol[J]. Orthop Nurs, 2012, 31(4): 224-229.
[11]張亞軍, 馮小菊, 王引俠, 等. 精細化管理對促進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康復的意義[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3, 26(5): 642-643.
[12]黃穎, 李亞丹. 超高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圍術期的護理[J]. 護理研究, 2013, 3(27): 802-803.
[13]陳麗棠, 韓蕊, 林曉燕. 無痛病房模式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影響[J]. 安徽醫藥, 2013, 17(11): 2010-2011.
[14]金芳, 占換梅, 徐姬妍. 規范化疼痛管理對半髖關節置換術后老年患者的影響[J]. 浙江臨床醫學, 2014, 16(11): 1849-1850.
[15]Rolving N, Obling KH, Christensen F B, et a1.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leisure activities and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1 year after lumbar decompression 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3, 22(4): 802-808.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after hip joint replacement
WU Hui, WANG Zhen
(DepartmentofOrthopedics,PuaiHospitalAffiliatedtoTongjiMedicalCollege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33)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ine nursing manage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over 80 years after hip replacement surgery.MethodsA total of 70 elderly patients over 80 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fine management.Harris score,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their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Harris score was (93.4±14.5) points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was (94.5±9.5) poi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64.5±14.3) points and (73.1±9.1)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Quality of life scores at 3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ere (88.6±12.1) points and (95.7±9.3) poi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9.4±11.5) points and (75.5±9.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Fine nursing management in periop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hip joint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ged over 80 years after hip replacement surgery.And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WORDS:fine management;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perioperative period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83-03
DOI:10.7619/jcmp.201606026
通信作者:汪珍, E-mail: wangzhen_8023@yeah. net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