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高校網絡輿情,是以大學生為主要群體,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綜合,它是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主要平臺。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的輿論主導權有所削弱,學生意見表達存在“群體極化”現象,輿情信息的獲取和分析更加復雜,這些都加深了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難度。本文在分析大學生網絡輿情中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管理;網絡強勢背景;應對策略
一、當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的目的和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的目的
當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而且也深刻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觀念以及價值判斷等諸多方面,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及其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網絡社會正在悄然興起,可見對當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的意義
現今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無數網民中的重要部分,在感情上受到論壇情緒的影響,宣泄著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在認知上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發表者自己對事件的不完整認知;在行動上以匿名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責任。通過對網絡輿情的分析,可以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從不成熟到成熟,由于大學生主要是以個人興趣和個人需要來進行選擇,大學生在接觸信息的同時也接觸到了傳播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減小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影響的不穩定性。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中出現的問題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主體不明確
一般來看,凡是涉及學校學生的管理工作等相關內容應屬學校學生工作處的職責,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工作處卻對此并不完全認可,反而認為由于網絡輿情的管理涉及到網絡方面的內容且需要相關的技術支持,所以他們往往認為對網絡輿情實施管理應屬于學校專業的網絡管理部門的職責。而網絡管理部門對此也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職責是維護和保障學校日常網絡的運行質量,對校園輿論的管理屬于學生輿論和校園安全的內容,而這恰巧對應著校園安保部門和宣傳處。但是令人堪憂的是,校園安保部門和宣傳處對此也并不接受。
(二)輿情信息獲取、分析更加復雜,并夾雜著一定數量的網絡謠言
碎片化的信息在不斷轉發的過程中,增加了轉發人、評論人各自的主觀感受,其真實性不斷遞減,甚至可能演化為網絡謠言。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青年學生由于缺乏獨立思考、求真務實的精神,就容易被虛假或不健康的信息所誤導。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規與規章的制定者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但是執行者也是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這便造成了制定者與執行者于一身的現象,使得相關部門無法站在一個客觀、公允的角度來進行評判、審視,由此法規與規章的效力便大打折扣,公信度大大降低;出于各自的部門利益,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使得監管工作條塊分割,監管內容要么重復,要么空白,從而大大降低了網絡輿論監管的效果。
三、加強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網絡管理和引導隊伍
為了更好地適應網絡文化發展要求的網絡管理和引導隊伍,為做好校園網絡輿情監管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構建包括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專業工作人員、專家、高校教師、輔導員和學生骨干等在內的多層面的引導隊伍,并從設備、制度、資金上給予支持,確保這支隊伍的監測和引導工作正常開展,建立起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領導機制與工作機制。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當今大學生的理想信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部分,高校相關管理部門要積極在其引領下加強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這需要大學生做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確立堅固的理想信念。高校要挖掘各種有效途徑來培育大學生的時代精神,使其在所做作為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三)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的能力
要想加強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大學生只有通過必要的網絡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做到時刻總結、經常反省,在實際生活中才能依靠正確價值取向行事,才能在網絡世界里能夠恪守現實的社會道德規范,這樣才能提高面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最終在行為上做到自覺遵守網絡秩序。
高校應順應時代變化,精心打造符合移動互聯網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大力開展網絡主題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營造出積極向上、和諧共贏的校園主流輿論,凈化高校網絡生態環境。要引導學生對各種網絡言論學會辯證分析,多從建設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要精心打造好校園思想政治工作主題網站,構筑網絡精神陣地,營造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凈化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少榮大學生集群行為的應對與德育反思[J].高教探索,2006,(2).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90.
[3]陳永福,陳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機管理視閾下的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機制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John Vivian.大眾傳播媒介[M].顧宜凡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周麗雯,女,碩士,華北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曉芳,女,碩士,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