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麗
【摘要】區域活動是落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有效途徑,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而在實踐中,很多教師常常因為區域活動空間、時間、場景等設置不科學而使之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通過闡述如何科學合理設置區域活動各個環節,對幼兒園區域活動設置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游戲 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設置
游戲是最適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一種獨特活動,是幼兒對周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幼兒在生活環境中獲得各種知識,學會許多動作,大多是通過游戲得以獲取,又通過形式游戲反映出來。《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區域活動是指從幼兒的水平、興趣、特點和需要出發,利用活動室、走廊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場地設置各種活動區,提供并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以創設不同的活動環境,讓孩子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個別化或小組性的操作活動。幼兒園良好的區域活動環境能為幼兒提供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合適空間,促進幼兒啟迪心智、發展機能和提高素質。
區域活動是落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有效途徑,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而在實踐中,很多教師常常因為區域活動空間、時間、場景等設置不科學而使之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區域活動各個環節,促使其有效開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已成為幼兒教育無法回避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下面是筆者在區域活動設置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規劃區域游戲活動空間
區域活動空間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響游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活動區域創設應根據教育目標和孩子實際需要進行科學合理設置,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兒童能力的培養。
在設置區域角時,應盡量使每個區域能相對獨立,布局合理。要根據區域活動的需要和幼兒特點,充分利用好櫥柜、桌子、廢舊材料等做好隔斷,布置成封閉、半封閉、開放活動環境,使區域與區域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和固定的地域,保持相對獨立性和融通性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考慮美觀性的同時,還需考慮動與靜的結合、封閉與開放的結合、獨立與組合的結合。如安靜的區域和吵鬧的區域應相對隔開;需用水的區域應挨近盥洗室;相關能融合的區域應安排在一起;閱讀區應光線充足又安靜舒適;將容易產生干擾的“建構天地”設置可在午睡間,相對空間較大;“快樂小舞臺”可放置在與其他區域不易產生干擾的角落;“圖書區”可放在安靜、采光度較好的窗戶邊,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便于幼兒安靜地閱讀;“餐飲店”可設置在衣帽間,便于孩子游戲時利用走廊的空間,自創出外賣等區域內容,提高室外空間利用率;等等。
區域空間的合理布局不僅可以發揮每個區域的特有功能,也會促進相鄰區域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如把“美工創想區”與“表演區”安排在相鄰區域,以方便“美工創想區”制作的作品提供給“表演區”所用,同時“美工創想區”也可根據“表演區”所需,加工和制作各種“表演區”所需的頭飾和配件。這種有意識的空間整合和科學布局,促進了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
區域角把教室劃分成一個個自由的游戲空間,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由游戲。隨著活動的開展進行和幼兒興趣度的變化,教師可及時調整教學目標,不斷改變設置,重新創設環境,使每個空間的活動兼有多樣性,材料具有豐富性,不斷給孩子新的刺激,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環境教育功能。
二、合理安排區域游戲活動時間
保證幼兒區域游戲活動合適的時間,是游戲成功有效開展的前提。巴頓觀察發現,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游戲的發展程度也越來越復雜。在組織區域游戲活動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以下這種現象:對于中、大班的幼兒而言,如果只給游戲活動30分鐘時間,盡管材料很豐富,區域角內孩子也不多,但孩子卻到處走動,無所事事,心不在焉,處于游離狀態,難以完全進入游戲之中。30分鐘游戲時間一到,活動草草收場。心理學實驗表明,在30分鐘時間內,孩子大腦中的各種神經樹突還處在休眠狀態,30分鐘以后神經樹突才開始活躍,才逐漸進入狀態,才開始會玩。由此可見,游戲時間的設置不能過短,否則會使活動匆忙結束,使游戲功能難以發揮。
因此,開展區域游戲活動之前,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游戲能力和游戲水平的不同,做好對游戲時間的合理估算,避免因時間不夠而使幼兒匆匆結束游戲或時間過長而感到無趣和疲憊。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有效性相對較低,對活動興趣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區域活動時間一般安排在30分鐘以內。隨著幼兒大腦發育,年齡越大,注意力集中水平越高,游戲能力越強,中、大班區域活動時間可安排30-60分鐘。區域游戲時間只有設置合理,才能使幼兒既能有充足的時間盡情地玩耍,去尋找伙伴、選擇角色、計劃情節、展開游戲,完全融入游戲之中,同時,又能避免出現因時間過長而使幼兒感到枯燥無趣、疲憊不堪的局面。
總之,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時間設計時,一定要提前根據游戲要求及幼兒年齡,合理設置游戲時間,并根據游戲開展情況和游戲氛圍,實時調整,使幼兒在合適的游戲活動時間里自主探索,獲得經驗,獲得樂趣。
三、多元創設區域活動場景
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展是在主客體交互過程中獲得的。”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兒童的認知能力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在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中,教師應從幼兒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布置活動場景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幼兒成為區域活動場景創設的主人,使區域環境發揮教育功能,實現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目的。
在區域環境布置中,要善于利用各種空間環境,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采用豐富的、可操作的、有層次的、能變化的多元材料,進行多種感官、充滿創意、進行探索的區域場景的打造。如可利用教室、走廊及樓梯墻壁、展示墻、自然角、種植園等空間進行立體化布置;利用與游戲活動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孩子作品、小物件、器具、道具等多元材料,突出活動的主題性、情景性、開放性和互動性;在拓展創設空間時,可在活動室的墻面布置一些平面型的區域,如主題墻、資料圖片展示、新聞角、作品展等。
四、有效設置區域活動情景
根據教學主題內容創設情境是設置情景式區域游戲活動的重要方式。在進行區域活動情境創設時,要以滿足幼兒的興趣愛好、身心特征及感性經驗為目的,注重情境的導入和利用,有目的、有計劃地以故事情節、生活再現、角色模仿、社會交往等為主題進行設計。幼兒以角色行為參與其中,使區域游戲活動更具情景性、參與性、趣味性,在活動中更積極、更主動,更活躍,幼兒知識積累、智力發展、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在游戲活動得以實現。
季節季候特征、地域文化等資源也是設置情景式區域游戲活動最常用的手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地方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在區域游戲活動情景設計時,可針對南北不同季節季候特征、地域文化等元素,選擇創設春夏秋冬不同的活動情境,使幼兒加深對季節特征的感受理解,增強對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學習。特別是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等本土地域文化資源,如能在創設中加以有效利用,積極開發,形成園本課程,打造幼兒園特色,則可激發幼兒對家鄉、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
幼兒年齡也是情景式區域活動設置必須考慮的因素。不同幼兒年齡的身心特點、生活經驗、興趣需求存在差異性,因而在在進行區域活動情景設置時應區別對待。如在對小班幼兒進行情景式區域活動的創設時,應多采用創設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對中班幼兒進行創設時,應多采用創設體驗化、拓展化的情境;對大班幼兒進行創設時,應多采用創設辯論式、提問式的情境。
五、利用代科學技術助力區域活動
幼兒教育也應緊跟高科技時代的步伐。各種電教設備在幼兒園的普及運用,電化教育通過色、光、聲創意組合的三維動畫的直觀性和綜合性,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區域游戲活動的指導原則是按區域特點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自由操作和探索,教師盡量不干預;區域游戲的運行特點是每天進區的孩子不一樣,游戲區關鍵點的指導或講解難以做到普及,往往使很多孩子不會玩。如果將區域游戲的關鍵點制作成微課,再收集大量區域游戲開展的相關視頻,將微課和相關視頻放在區域內按需要播放或按時段反復播放就可以輕松解決孩子不會玩等問題。例如:手工區的電視里有各種手工制作演示,科學區的電視有各種科學小實驗介紹,孩子進入區域可以按需活動,想了解的可以看,不想了解的可以直接進入自主操作,既做到開闊視野,培養興趣,普及知識點,又能體現自由自主,愉悅開放,直觀學習。
【參考文獻】
[1]崔嵐.學前教育新方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思考[M].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2002.
[2]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國家教育部頒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Z].2001.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丁霞.保證幼兒活動區游戲時間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Z1).
[6]黃鳳娟.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