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語言不僅是傳遞教師語言知識釋義,同時也是讓學生接受語文知識以及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主要介體。教學語言的規范有利于準確傳遞老師所將的知識要點,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熟悉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知識水平。本文就中學語文教學語言規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中學語文 教學語言 語言規范
引言
教學語言是教學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語言的規范影響著教學的實際質量,研究教學語言的規范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中學語文教學對普通話普及有著積極性的推動和引導作用,教學語言的規范是決定普通話普及效果成敗的重要環節部分,對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以當今社會視角來看,具有長久性的深刻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特性
(一)綜合性。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綜合性具體表現:語文系人文學科,學科內容涉及社會、歷史、政治、地理等各方面知識,其教學語言就必須綜合各學科的知識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1];因語文本身具有語言的溝通性,教學語言不僅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對各種事物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
(二)規范性。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是基于其綜合性的前提下來表現的,由于語文的語言特性在對綜合各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二次規范,才能保證教學的針對性以及準確性。
二、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作用
中學學生正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接受理解能力強,是建立對事物認知的重要時期。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是通過語文老師教學的方式學習而來,語文教學語言規范作用便是保證學生學習接受正確規范的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也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以及鞏固加強教師職業專業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為人師表”榜樣。由于我國面積廣闊民族眾多,以地理地域位置劃分開,各地的民族語言地方方言也不同。同一個學校的學生都有著各地的語言口音,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不僅能規范學生的溝通語言的統一,還能對普通話的推廣作出積極的普及作用。
三、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意義
當下時代科技網絡發達,移動電子設備普遍,現在家長或監護人出于安全考慮通常都給中學生提供功能全面的智能手機。網絡信息在智能手機之間不斷傳遞,其中不乏大量的網絡用詞流傳到中學生們的手機上,網絡詞語的出現不但會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還會傾斜中學生對文字原意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規范語文教學語言不僅能在教學中給學生傳遞正確的文字釋義,加強對文字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詞問題。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有利于中學生對古代歷史的文化精華吸收、對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全面認識,幫助中學生建立健全的思想價值觀以及人文價值觀。從長遠來看,中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是影響其未來的重要因素,教學語言的規范對國家未來發展建設的人才質量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中學語文教學語言規范實踐
(一)實踐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對象是教學教師和學生[2]。教學語言的規范不僅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橋梁,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兩個齒輪的潤滑劑,高效的教學質量,就是教學語言規范最好的實踐效果。中學語文教學語言以口語為主,必要或特殊情況下加以手語,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表達、傳遞、溝通功能,是教師傳授語語文知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驗證語文教師傳授學生語文知識的有效方式。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風格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不僅要求教師在語言釋義上準確,邏輯上合理,情感上還要有生動親切、幽默風趣。
(二)課堂實例
1.課堂都會有一個開始,需要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以便進入教學狀態,在語文教學語言規范中稱之為“引導語”。好的開始往往都有是事半功效的作用,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會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聽課興趣以及求知欲望。如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郁達夫先生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文中“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語文教師附和著文句繼續說道:踏著柔軟的秋葉,穿梭在各個胡同里,耳邊隨風飄來優美的京劇,讓我們聯想到郁達夫先生筆下那份清幽、淡雅的北京韻味。這種借景抒情的引導,讓學生在充滿想象的畫面中如身臨其境,迅速地把學生的學習思維調動起來。
2.在教學課堂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個特別狀況,教師在教學中面對這種突發性隨機性的狀況,應當要有臨危不亂的應變語言,在語文教學語言規范中叫“應變銜接語”。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規范不但能保障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能為學習添加樂趣。應變銜接語在恰當的時機,都會產生好的效果,應變銜接語還需考慮學生的思考狀態,同時也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課堂上某位學生分神,剛好被老師問到個問題,
學生說:“我還沒有想好呢!”
老師溫和地說:“那我們一起來想吧!”
學生在老師的親切的語言中馬上聚精會神地進入學習思考狀態,然后老師接著說道:
“你可以先想一下問題的字意,然后再到課文中找答案。”
學生在老師話語的鼓勵下成功的回答了問題,老師的教學語言規范不僅化解了課堂上的尷尬,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教學高質量的進行。
3.在語文教學語言規范中當然少不了幽默用語。幽默用語不僅能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語文課堂上老師為學生聲情并茂地
朗誦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老師朗誦完等學生感受了詩歌里的如夢如幻過后,下課鈴聲已響起,老師打趣的說道:“老師不走了,老師愛同學們,不舍得走。”引得學生樂成一片,此時同學們說:“老師,您不用揮一揮衣袖,云彩也可以帶走。”把老師也給逗樂了。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提高學習的活躍氣氛,還能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態度、以及向學生傳遞大“愛”的思想價值觀,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語言的邏輯性,以及語言的幽默技巧。
【參考文獻】
[1]趙晶晶.中學語文教學語言規范研究[J]. 才智,2016,02:54.
[2]巴桑次仁.中學語文語言教學問題與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