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論
摘 要: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語文教學;新課改;導入;情境教學;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師為主、課本為主、課堂為主”的教學思想一直統治、指導著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為主”的本義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組織、引導學生開展有序而高效的學習活動。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往往置能動有形的學生于不顧,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使學生成為被操縱的工具或被灌注的器皿。這種現象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尤為突出,雖屢遭撻伐,但陰魂不散,嚴重窒息著學生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發展。
漢代儒學認為:“教”是“教學”,“教人學”;“教”是教人“學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這是教正統的說法,漢代的儒學家已經認識到,教學過程、教學目標都需要以人為本。語文教育該承載更多的德育功能,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與學生的情感、生活貼近。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導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有人說在上課的五秒鐘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成功的導語,如同拉開的大幕,讓學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是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用詼諧幽默、機巧睿智的個性化語言做導語,不但能激發興趣、活躍氣氛,而且能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事實上,許多聰明的教師就是抓住了課前導語這一環節,潛心設計,使得他的課能“先聲奪人”,一開課就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課文學習中,自覺地接受文章的感染。
情境教學最直接地體現了直觀教學原理。它給教學帶來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的知識,從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縮短了認識的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情緒和學習興趣,減輕、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揮其內在潛能。使學習活動成為自覺的活動,使學習能在某種感情的驅使下順利進行。在“我想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歡快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只有教師動情、引情,學生才能入情、抒情,語文課堂才會飽含情味,生動有趣。特別是一些寫作年代久遠的文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就更需要教師設法引情入境,使學生輕松愉悅的學習。
每節課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其中有關“人文素養”的目標,相對來講是抽象的。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想完成這一目標,情境教學有它獨特的魅力。完成教學目標是我們上課的“意義”所在,但如果我們單刀直入地去講所謂的“意義”,往往事倍功半。有“意義”的課往往表現在有“意思”的課之中。我想有“意思”的課就是“情境教學”,就是生動有趣的課。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借助這種手段,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
語文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我們可以將眾多的教學方法從三個方面加以歸納:以教為主的方法系統;以學為主的方法系統;教、學兼重的方法系統。這三個分系統體現著各自的特點,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創新是教學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人類智力的開發離不開創造,教學方法的發明創造又賦予智力開發以新的形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造。我們在重視繼承傳統教學方法同時,善于學習中外先進教育理論,在繼承的同時,注意創新。
我們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素質培養和發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每一位教師也都在身體力行地去實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搞好教學工作。如果我們能從對理論的理解把握上系統全面些,在實踐上從客觀需求出發,按教育規律辦事,構建新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新的教學模式,強化語文教學的務實性和開放性,語文教學一定出現新的希望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