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 要】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和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的創新源泉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高等學校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臺,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模式是關系到大學科技園發展成敗的關鍵。因此,本研究從分析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和目前存在的問題入手,對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提出探索性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科技園;發展現狀;發展模式
高等院校不僅是我國的人才培養中心,而且是我國重要的科研中心。高等院校集中了國內最優秀的科技人才,擁有最先進的科研儀器和設備,由于國家財政的資助,使得高等院校科技人員能夠持續、穩定地從事本學科處于前沿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并取得了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為了加強科技與經濟相結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層皮”的現象,高校內部的科技管理體制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改革和深化,在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上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產生了一批新的組織形式,其中,大學科技園區的創建,就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閃光亮點,本文試對大學科技園建設的意義、發展思路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探討。
一、我國大學科技園的基本發展模式
從國外實踐來看,根據科技園區主辦主體的差異性,可以把國外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分為以下幾種:(1)單所大學為主舉辦和經營;(2)國家主辦;(3)地方政府主辦;(4)企業與金融機構主辦;(5)國家與地方聯合主辦;(6)官產學聯辦。盡管國外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模式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似的,這就是必須有大學參與,因為這是發展大學科技園的技術保證。在我國,主要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多校一園,即依托多所大學,利用各校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和周邊環境,形成一個較大范圍的科技園。第二種是一校一園,即依托一所重點大學發展科技園區,采用這種模式的一般是大學本身已經有較好的校辦科技產業基礎。
從大學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來劃分,主要有三種:一是政府管理型,這種模式多由政府規劃興建,采用設立園管理機構;二是大學管理型,采用這種模式的不多,該模式由大學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管理大學科技園的運作;三是企業管理型,即把科技園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在董事會領導下實行企業化管理。總的來看,在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上無論采用何種模式,都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而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辦出自己的特色。
二、我國大學科技園的發展現狀
大學科技園已成為區域發展的帶動者,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在新形勢下,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也出現了差異化的不平衡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很多大學科技園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定位,片面注重眼前的經濟業績,缺乏自身產業戰略規劃,盲目追求生產總值等數量指標。為能夠獲得大學科技園稱號,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既浪費國家資源,也不利于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形成同一區域內的多所大學之間競相攀比的不良發展趨勢。
2.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完善。大學科技園的管理模式、運營方式尚處于探索之中,市場化、企業化的運行機制難以在科技園運營中得到有效運用。另外,缺乏集中統一的管理,沒有理順政府、企業、大學與科技園之間的關系,沒有形成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有的政策難以落實。
3.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大學科技園的潛在科技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現實科技優勢,科技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為市場優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中間環節不暢,表現為轉化速度較慢,量大質小,推廣成功率低,大學科技園獲得的科技產業收入與其經濟效益和前期投入極不相符。
4.專業管理人才短缺。大學科技園的發展缺乏大批專門管理人才,包括具有現代管理理念、通曉國際高科技產業化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利技術評估、技術轉移、資本運作、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員,這些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對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提出探索性建議
針對我國科技園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各高校、地方政府、大學科技園管理機構應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發揮大學科技園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著力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探索一條協同發展的成功之路。
1.明確戰略定位,推動集群發展
大學科技園應將戰略發展方向定位在區域內的優勢產業上,特別是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際,應尋找若干高新優勢產業作為重點推動對象,占據市場主要份額。基于此,應積極改善國內大學科技園目前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劣勢環境,向和諧有序、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經營結構轉型,打造科技園的品牌效應。目前,我國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要從政府、企業那里借力,在優勢專業上下工夫,明確園區建設發展的戰略定位,尋求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特色產業和優勢項目,推動園區集群化發展的進程。
2.打通融資渠道,創建投資平臺
大學科技園作為智力密集和技術創新的核心載體,要求所在地方政府應增加對科技園的財力支持和政策優惠力度,支援大學科技園的基本建設。作為園區本身也應加大與金融機構的對接與交流,以服務園區特色產業為主導,積極拓展投融資渠道,通過整合、共享、引進等多種方式,有效集聚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創投公司、風投公司、科技銀行、科技擔保公司、現代商業銀行、種子基金等各種投融資機構,打造足不出園的“一站式”金融創新服務生態鏈,探索符合園區特色和產業特點的知識產權質押和科技服務合同質押等投融資新模式,努力破解科技型中小微型企業的融資難題,推動高新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從而帶動整個地區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3.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經成為增強區域競爭能力的戰略選擇
在科技支撐體系中,技術創新需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取得知識產權,這樣才能使研發工作獲得持續的動力,實現技術研發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大學科技園作為產學研合作的大平臺,要注重引導和推動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落地,強化地方政府、園區企業及相關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實現知識產權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使得所有可申報專利的技術創新項目能夠及時獲得專利保護,形成市場優勢,盡可能消除因專利保護不到位所引發的高新技術流失現象,從而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可持續創新能力。
4.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平臺,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依托母體高校的優勢,對各類地方資源進行整合,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入園企業提供中介服務和政務服務,形成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范德成,張巍.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的實現[J].科技和產業,2006(1):73-74.
[2]閆青,徐慶.基于自主創新體系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8-20.
[3]謝志遠,應云進.淺談大學生創業教育[J].江蘇高教, 2003(3):104-106.
[4]王大偉,葛繼平.大學科技園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