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庠欽
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活用教材,加強學法指導,訓練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形成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讓枯燥的數學妙趣起來,讓抽象的數學形象起來,讓機械的數學練習生動起來,讓怕數學的學生自信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有效教學;數學能力;學法指導;思維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追求社會化、人性化教育,強調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課堂教學的表現:課堂上教師能自由駕馭課堂,要動能動 ,要靜能靜,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沒有學生開小差等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象,課后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收獲。
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靈活使用教材
數學能力是隨著知識的發生而同時形成的,無論是形成一個概念,掌握一條法則,會做一個習題,都從不同的能力角度來培養和提高。通過學習,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與前后知識的聯系等。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通過折紙,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然后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把各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并加以驗證,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學生自主研討、自主分析,體驗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領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這就能真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
二、注重知識的形成
一個概念、定義、公式、法則、定理等都是數學的基礎知識。一個定理的證明往往是新知識的發現過程,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就培養了數學能力的發展。因此,要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方法,要把知識形成過程看作是數學能力培養的過程。
在學習“零指數冪與負整指數冪”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冪的運算法則(在正整數指數范圍內),現在指數的范圍已經擴大到了全體整數,那么,原來所學的冪的運算法則現在是否還成立呢?在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辨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啟發,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種新知識的發現過程,學生會不斷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效果就會較好。
三、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數學課的課堂練習時間大約占整節課的25%—30%,這是對數學知識記憶、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學生做題是無心的,而教師所尋找的例題是有意的,哪些知識需要補救、鞏固、提高,哪些知識、能力需要培養、加強應用。
例如,在教學拋物線的平移規律時,在總結好平移規律并強調向左為“+”,向右為“-”后,就從書本的例子:y=2x2提問:先向左平移2個單位得( ),先向左2個單位再向下3個單位得( ), 先向上5個單位向右4個單位得( ),再如何平移得到y=2(x+4)2-3再如何平移回到原地等等,2~3分鐘就做了十多道,學生的回答到最后還意猶未盡。
四、加強學法指導
要合理選擇簡捷運算途徑,這不僅是迅速運算的需要,也是運算準確性的需要。運算的步驟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錯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因而根據問題的條件和要求合理地選擇簡捷的運算途徑不僅是提高運算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其它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如,教學“平行線的判定”,教師可以做這樣的嘗試:先引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后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給予講評。再讓學生分析內錯角在什么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并給出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后小結。如此引導,學生既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也能學會解題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訓練學生數學思維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的要求較高。可設計變式訓練,變式題的設計應主要依據教材的例題與習題,可以構成條件變式題、結論變式題、過程變式題。
如:在講三角形相似的識別方法時,針對“兩邊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三角形相似”這條識別方法,可以讓學生思考能否把“夾角”改為“角”,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相似的識別方法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要想提高課堂效益,要經營好一個課堂,做一道既營養價值高又口味好、使學生們都愛吃的“菜”,數學教師就得想盡辦法讓枯燥的數學妙趣起來,讓抽象的數學形象起來,讓深奧的數學淺顯起來,讓機械的數學練習生動起來,讓怕數學的學生自信起來,讓怕數學老師的學生喜歡起你來,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