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琰
摘 要:近幾年參加地理高考的學生日益增多,地理學科逐漸興旺起來,但普通中學的考生卻始終感覺考題偏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復習時無從著手效率低下,本文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闡述了提高高三地理復習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三地理;復習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13-02
一、問題的提出
地理高考是為高等學校招生而進行的選拔考試。隨著近些年高考文科對地理報考學校限制性越來越小,參加地理高考的學生與日俱增,每年地理高考題目較穩難度相差不大但對于我們普通中學的學生而言卻始終覺得困難重重,考試分數離市平均總有較大差距。多年的高三教學中,我發覺學生在地理高考復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復習效率低下,高三的時間過得很快,這一年中如何保證復習的高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學情現狀
普通中學學生整體素質較差,且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較前兩年也有所下降,加上我校學生初中地理知識嚴重貧乏,選修地理一般是因為其他各門都沒有選擇余地而非真正喜歡地理的無奈之舉。這樣的學生在高三的復習過程中往往只會被動地灌進部分知識點,回家后不要說四門功課放平,其實就連最起碼的“把上課內容復習一遍”這樣簡單的要求都難以完成,而另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女生則看上去很用功、花了大量的時間卻在每次考試時總是功虧一簣。
三、高三學生地理復習效率低下的表現
地理學科考試旨在考查學生的地理素養,即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及地理思維能力,并側重考察地理思維能力,我們學校的學生在這幾方面能力都較差。
1、地理基礎知識方面。學生在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及現象的名稱和分布、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地理規律等方面掌握得不夠系統,知識體系不夠完整和牢固,以致于在考試中出現無從下手、答題不全、得分點難以抓住、復習效率低下的局面。
2、地理技能方面。集中表現在沒有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很多同學會漏看、錯看圖表;不能在圖表材料中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由于文科學生數學普遍較差,地理計算也成為阻礙他們發展的瓶頸;最令人頭疼的是書面表達能力,很多時候只要幾個字或幾個術語就能表達清楚的內容在學生的筆下出現了重復累贅、前后因果關系顛倒、表述漏洞百出等各種“病癥”。
3、地理思維方面。幾乎每年的高考試卷中都會出現國家區域比較題及評價反思人類的行動、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試題,學生不會把零碎的知識片段整合成新的答題所需要的知識點,不會把心里所擁有的點靈活地運用遷移至別的情境中,常導致思維中斷而茫茫然不知所云。
四、提高復習有效性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無論是老師上課或試卷講評還是學生自己整理復習,都要先找準學生易犯失誤的集中點,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和薄弱環節,分析原因,糾正錯誤,避免類似現象再發生,整理內容不必面面俱到,但重點要突出,詳略要得當,老師可以添枝,學生可以畫葉。
2、參與性原則。高三教學切忌把課堂變成老師的一言堂,若老師一味越俎代庖包攬課堂則勢必造成復習過程沉悶,效率低下。教師要適時引導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復習的全過程,鼓勵質疑,鼓勵爭論,鼓勵從“學”到“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與他人進行研究。
3、層次性原則。于教師而言,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同,老師要適時學會因材施教,要讓各層面的學生都有收獲;于學生來說,對地理每章節的知識點興趣程度不一掌握程度也有差異,學生要反思自己的主要不足,確定復習的主次關系,忌用力均勻而無收獲。
4、變通性原則。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從多角度,多方位講解問題,以點帶面,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應變能力,如在學習了美國硅谷后就要對其他國家的硅谷布局區位進行分析;從德國魯爾區的成功轉型要聯想到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出路。如何在有限的高三時間內有限的學生精力下提高復習效率以取得高一檔次的成績,一直是我和學生一直探求和努力的目標。我認為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分頭抓:
五、教師課堂提高復習成效的措施
1、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的基礎地位,不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礎,還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試卷組成的基礎,地理高考中某些知識點的復現率很高,如地理位置、地球運動、區時計算、氣候、洋流、水循環、農業工業區位及地域類型等,這些主干知識是地理學科的理論基礎,地理學的許多知識是要記住(背出)的但又不能靠機械記憶來完成。考后學生經常會以題目沒看清、粗心為開脫的理由,但實際情況卻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過關,屬于該得分的點學生的失誤率卻相當高。所以在復習中必須加強雙基的訓練先抓住基礎題才有前進的可能。
2、加強能力培養。地理圖表、文字資料是地理信息的載體,高考題中很多試題都是要通過讀圖表、讀資料獲得有用地理信息再對信息進行整合的過程,學生在復習中常見問題是輕“文”輕“圖”而只重自身固有知識,他們常會不看圖僅憑自己的固有知識進行回答,且很多學生的復習僅僅是“背筆記”的過程而不懂結合地圖進行。讀圖的仔細程度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考成績的高低,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強化對地理圖表的判讀和分析處理能力。在每張圖表中我都要求學生先看圖再找出考點,讀圖時按照以下順序:先讀圖名再看圖型圖例,去除圖中的干擾因素,發現有用信息,最后找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要求學生盡可能找出考點、說出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在地理計算能力的培養中對地方時、區時、相對高度、百分比、增長量、增長率等方面的計算要求學生提高正確率并要求時刻關注單位;文字表達方面要注意表述的正確性、規范性及前后順序性,審題要慢、下筆要快,要顧及閱卷老師的心理,語言文字表述盡量簡明扼要。
3、注重地理實驗題。地理實驗題在其他學科或其他省的地理高考中早已出現過,但進入上海卷卻僅僅是從2007年開始的,而且都是出現在第一部分客觀題中。不排除09年的高考也會出現實驗題甚至出現在主觀題中的可能性。學生對未知或需想象的東西會有解答的心理障礙,尤其對于普通中學的學生而言,哪怕是再基本的地理原理只要是以實驗的形式出現就有畏難的情緒使得分率極低。其實只要看清了題目看清了實驗的步驟去認識這些原理一般都不會太難,所以在復習中我專門列出一些可以做為實驗的原理如地轉偏向力、熱力環流、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水循環、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如何測定正午太陽高度角等,上海高考題暫時只是在選擇中出現,而且是重在看實驗說原理講不足,但在平時訓練中卻要要求學生能夠自行設計簡易小實驗,這要求就更高一層次了。如讓學生用水、沙子、燒杯、溫度計、手表、紙筆等工具設計一個簡易的小實驗來比較說明海洋與陸地氣溫日較差的大小,嘗試寫出實驗步驟、實驗結論,分析該實驗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