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秀
【摘 要】流行音樂是當前音樂文化的一種時尚潮流,在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也深受初中生的追捧和熱愛,文中對流行音樂概念進行了定義,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一堂教學案例出發,就如何發掘流行音樂的積極因素,提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效果談了自己幾點粗淺的做法。
【關鍵詞】流行音樂、初中音樂;音樂教學;教學策略
當前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知欲,隨著現代傳播媒體的飛速發展,在音樂世界中,各種音樂藝術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富于現代氣息的流行音樂,更是對中學音樂教學形成強烈的沖擊,而中學生正處在花季的年齡,他們思想活躍、活潑好動、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如何把握流行音樂的教學尺度,轉化為我們初中音樂教學的課外資源,值得我們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流行音樂的定義
流行音樂是當前一種較為時尚前衛的音樂,在電視、電影、網絡媒體傳播較廣,深受年輕人特別是中學生的追捧,通常帶有較強的商業表演性。在當前媒體發達的今天,流行音樂相比民樂、古典音樂等影響更廣,帶有很強的時代元素、社會背景、成人思想,但是由于內容良莠不齊,因此在學校音樂教學中需要教師加工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流行音樂與課堂教學不可分割
以前我在教學過程中我卻時常回避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我感到疑惑的是:“流行音樂進課堂會導致課堂內容紊亂、會導致學生追星嗎?”于是在以往教學需要時,我往往會以“通俗歌曲”來取代正在網絡、電臺熱播的流行歌曲。但下面的教學案例說明:如果教師一味回避處于時代前列的流行音樂,只能拉開與學生的距離。
案例:一次我在授課中欣賞《黃河船夫曲》,我讓學生“搶答”的方式導入新課,問題為:“說出你所知道的歌曲演唱形式?”活動開始后,學生很快說出了答案。歌曲演唱形式為合唱。
之后,我對作品《黃河船夫曲》的創作背景、主題內容及詞曲作者進行簡單介紹,課堂環節進入了對于重難點內容的教學:“結合欣賞作品《黃河船夫曲》,聽辨多聲部合唱形式。”
我對各種不同的演唱形式進行了名詞解釋,并配以《黃河船夫曲》中幾個樂章的片段欣賞:
教學環節按預設進行著,當我正在繼續講解演唱形式中 “合唱”的概念時,聽到教室角落有兩個男生很不合時宜地在爭論著什么:
生1:“《吉祥三寶》就是對唱!”
生2:“有什么了不起!我也知道。”
生1:“有本事你再來說首別的歌曲?”
師:“……”(我覺得自己的頭“嗡”了一下,頓時說不出話來)
生3:“哈哈,《不得不愛》也是對唱呢……”
全班嘩然。
我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批評那兩個目中無人的小家伙”,但轉念一想,這樣做的結果也許只能回到預設的課堂教學順序,使課堂秩序回復平靜,可學生的心里可能不會平靜?想到這兒,我的心中突然有一靈感閃過,既然學生身邊就有能為這些演唱形式舉例的歌曲,我何不順水推舟,尊重學生意愿,讓他們大膽地來舉例、甚至來表演熟悉的歌曲呢?經過權衡之后,我決定臨時改變教學思路:
師:“這兩位同學說得很對,誰還能像他們一樣來舉例,并能唱幾句呢?”
生:“好耶!同意!”
接下來的課堂是生動、熱烈的。我聽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生1、2:“演唱歌曲《不得不愛》”。
師:“獨唱是另一種演唱形式,由一個人單獨演唱一個旋律,常用樂器或樂隊伴奏。老師知道《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就屬這種演唱形式。哪個同學還能來舉例其他歌曲?”
生3:“《同一首歌》是獨唱”。
生4:“我來唱幾句‘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全班熱烈鼓掌。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身邊的歌曲,就包含了許多演唱形式,大家以后在欣賞時也可以多加關注。”
師:“接下來我們講講齊唱,指的是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關系同時演唱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
生:“老師,我們可以在自己演唱時改變歌曲原來的演唱形式嗎?”
師:“很有創意,當然可以。”
生(4人小組):“演唱齊唱版《寧夏》。”
看著同學們高高舉起的手、認真的面孔;聽著他們并不完美卻又出奇動聽的歌聲,我的心里充滿了感動和喜悅。下課鈴聲響了,雖然我預設的教學內容并沒完成,但課堂教學氛圍和學習效果非常好,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意猶未盡,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音樂教室。課后我在反思:當今的流行音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決定了當代流行音樂的傳播廣泛,流行音樂文化逐步由原來的邊緣地位趨于音樂消費者的主流地位,其領域與空間呈現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所以對于流行音樂的研究更加該客觀對待,教師可以把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促進學校音樂教學的課程資源使用。
三、流行音樂的應用感悟
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也并不是閉門造車,需要和社會接軌,音樂教育亦然,有些流行音樂不適合學生學習,會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我一直認為音樂教育也是要貼近時代的,但也要有所選擇,并不是什么音樂都能引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來。相反如果適當地引用,讓音樂課堂真正貼近時代,其實就是貼近了學生的年齡特征,會讓他們覺得音樂課堂更輕松、更愉快。在我們現在使用的蘇教版教材中,編者也適當地引入了例如:譚健常、郭峰等的流行音樂元素。我們可以此為契機,把那些健康向上、適宜學生年齡特征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介紹給學生;或是把一些好的流行音樂作品與粗劣低級的作品進行比較,使他們有一個更好的認識,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和判別能力,也能幫助提高學生正確的音樂鑒賞能力。
總之,流行音樂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一無是處,應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教師充分合理地運用流行音樂的積極元素和課程資源提升我們課堂的教學效率,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判別能力,而且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也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