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必梅
摘 要:情境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前導入或者進行課堂內容時,教師有目的、有層次地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或者基于生動的語言描述將晦澀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的一種教學手段。小學數學相對于其他科目,在邏輯思維以及思考方式上有一定難度,就教學內容來說,比較枯燥,偏于理性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定相應的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343-01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因此,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一定要提高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來。對此,小學數學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方法,采用情境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有效改善了課堂學習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本文加強研究情境教學法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過程。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個性、體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過程。教師要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就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們的一切努力,保護和激勵他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嘗試,給學生參與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時間,還要給學生發表言論和合作交流的自由。教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合適的情境,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教師要經常使用鼓勵的方式,讓全體學生的自信心都能得到激發。盡量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練習的機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感受和成就感,這種情感會促使學生保持對數學的濃厚興趣,進而產生不斷克服數學學習困難的勇氣。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來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讓學生樂與參與和分享,敢于競爭和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的重要條件。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三、問題式情境創設,提高課堂教學趣味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中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如在講《比例尺》一課時,教師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學校教學樓的平面圖,盡管學生認真努力,但畫出來的平面圖五花八門、不盡如人意。老師讓學生找出畫不好的原因,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確定,一個是不知道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畫多長。因此造成所畫的平面圖不是自己頭腦中理想的結果。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我們先看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實際的距離畫在紙上應當怎么畫就準確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應當把實際的長度都縮小相同的倍數畫在紙上。看到在這里,教師沒有直接講比例尺的知識,而是創設讓學生畫教學平面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產生學習的需求,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數學的來龍去脈,解決了數學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過程,認識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從而學到了有用的數學。
四、創設操作情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如,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動”境:讓學生利用備好的紙板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好后,要求學生分組檢查剪的情況,隨后,老師設問:“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擺拼。緊接著老師又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面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誰能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睂W生們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導出梯形的計算公式。最后,老師又引發學生再次探討“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這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擺拼,動腦思維的自主探究,獲取了新知識。同時,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和進步,老師可以嘗試情境教學的策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變靜為動,變被動為主動,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做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 常碧軍.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教學探析[J].2009.3.
[2] 汪秉彝.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數學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