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華
摘 要:在對兒童進行激勵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兒童的內心需求,從兒童需要出發,尊重兒童主體地位。文章通過對需要在兒童認識和實踐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根據兒童的需要對兒童進行激勵:把握兒童的需要結構是進行有效激勵的依據,深入分析兒童的主導需要才能提高激勵的有效性,同時,還要注重成就激勵。
關鍵詞:兒童;激勵;需要;學生心理;成長;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44;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0-0019-02
在每個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存在各種各樣的需求,這些需要在兒童的成長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激勵的時候,一定要對兒童內心的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從兒童的需要出發,真正將兒童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從而使兒童心理得到滿足,并在學業上取得理想的成績。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各種感知能力和創造行為都會得到不斷發展。在這段日子里,孩子總是試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觸摸去發現周圍的世界,并從中尋找樂趣。如果他們的這種行為受到壓制或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鼓勵,他們的創造性心理就不易得到發展,孩子的創造力也就無從培養,積極的心態也將受到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把握這一點,從而根據兒童的需要,對其進行激勵,使兒童的創造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一、需要在兒童認識和實踐中的作用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生活中的大部分行為都是源于他們內心的需要,這種需要與人們的活動息息相關,是人們進行活動的動力。人們內心只有存在這種需要,才能夠在各個方面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目標,使內心的某種需要得到滿足。兒童的學習活動也不例外,兒童的學習活動大部分也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引起的。兒童對周圍的事物都會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推動兒童對活動進行認識和實踐的內在驅動力。
(1)需要是主體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根本動力。需要是兒童內心對外界某些事物所反映出來的狀態,是主體自身的一種“匱乏”狀態,這種狀態的存在讓主體內心感到緊張和不安。為了能夠有效消除這種不安,主體便會主動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系,并采取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使內心的某種需求被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將主體內心的“匱乏”狀態解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從目前兒童學習過程中的需要來看,主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以及交友的需要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的需要,是推動兒童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根本動力,同時能夠轉化為兒童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需要也是推動兒童開展各種實踐活動的推動力。雖然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圍,但是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都尚未成熟,因此,在大量信息中只能夠實現對小部分信息的加工。在這種情況下,就涉及信息選擇優先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對信息的選擇不會超過其自身的認知范圍,但是在主體內心有需求的時候,其優先選擇的信息必然是自己最需要的。如果在缺乏需要的前提下進行信息選擇,兒童在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時候就會缺乏內在推動力。同時,兒童在對外界事物進行評價的時候,往往會結合該事物與自身內在需要的關聯性來對其加以考察。如果某一主體對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那么兒童就會對其給予高度的關注,并且產生穩定、集中的注意力。
(3)需要是兒童創新和冒險的動力。通常情況下,主體內心的需要和欲望越強烈,其在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時候,就越具有勇氣和力量。從價值選擇和評價活動來看,客體是否能夠帶來“超常價值”直接影響到主體內在的競爭意識。這種“超常價值”指的就是給予主體以強烈刺激的信息源。所以,在兒童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內心需要及由此產生的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其不僅能夠促使兒童大膽主動地提出內心的疑問,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兒童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把握兒童內心的需要,鼓勵他們的“創造沖動”,以此來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從兒童需要出發,進行有效激勵
激勵是激發和鼓勵的意思,通過激勵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將人的潛力開發出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夠激發人的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勵與人的內在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人的內心對任何事物都沒有需求,那么即使再大的激勵也無法調動人對事物的積極性。因此,想要進行有效激勵,就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對兒童的激勵也不例外。每個兒童在面對同一事物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反應,激發力量也可能會有很大差別。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掌握兒童的需要,并從其需要出發,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有效激勵。
(1)把握兒童的需要結構是進行有效激勵的依據。兒童正處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身邊事物的反應也較為敏感,從而產生的需要也多種多樣,比如說交友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理解的需要等。這些需要構成了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復雜的結構,隨著兒童心理的不斷變化,這種復雜的結構也在發生著不斷變化,總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漸發展的。因此,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時候,也應該根據該結構的變化來分層次教育。要因人而宜、精雕細刻,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應該時刻注意兒童將過高的要求帶到學習中來,要善于引導兒童將低層次的需要轉化為高層次的需要,同時,還要將兒童的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的培養重視起來。
(2)深入分析兒童的主導需要,才能夠提高激勵的有效性。上文提到,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圍,但是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都尚未成熟,在大量信息中只能夠實現對小部分信息的加工。因此,如何幫助兒童對主導需要進行選擇便成為了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對于兒童來說,并沒有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其所具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導需要的層次也存在個別差異。因此,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激勵的時候,除了要從兒童的主導需要出發對其進行激勵,還要善于引導兒童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從而在未來的時間里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3)注重成就激勵。注重成就激勵也是進行有效激勵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情況下,具有強烈成就需要的人對一定的成就情境非常喜歡。所謂的成就情境,最主要的兩個特點就是“難度”和“風險”。人們在完成一件任務或者做某件具有挑戰性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是具有50%成功概率的事情更能激起人們的興趣,太高或太低的成功概率都難以吸引人,難以激勵人們去取得成就。由此可見,追求成就的行為取決于三個因素:第一,動機強弱;第二,期望大小;第三,刺激性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這三個因素進行全面掌握,充分了解成就激勵的相關內容,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就要充分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兒童進行激勵,從而增加兒童的成就感,使兒童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逐漸激發兒童的成就需要,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石春.激勵源于把握兒童的需要[J].教育導刊,2006(11).
[2]潘永興,柳海民.關注小學兒童的需要:教育學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9).
[3]尹偉.兒童個體需要在學校紀律教育中的忽略及其回歸[J].教育科學研究,2010(12).
[4]李吉銀.小學語文教學要有兒童視野[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
[5]劉宇.論“對兒童的研究”與“有兒童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06).
[6]李建成.“讓兒童主動參與建構自己成長需要的課程”的理念探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01).
[7]楊梅.從需要層次理論談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