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友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綜合型科學課程的師資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加,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高師院校應當及時革新科學教育課程,構建合理的學科體系。當前,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中還存在著缺乏明確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協調性較差、忽視專業實踐、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這無疑對科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分析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爭取社會的認同和支持、革新課程設置體系、明確專業設置目標、加強專業課程管理等具體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改革
當前,分科培養的師資策略已經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需求,社會需要更多的綜合性科學課程專業教師。隨著新的課程設置方案的普及和推廣,我國中小學校對專業科學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將逐年增大。因此,我國高師院校必須及時革新傳統的分科培養模式,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培養一批符合中小學發展需求、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掌握綜合性科技知識、具備高超的課外活動組織能力的專業教師。同時,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指出:“師范類院校應當密切關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并據此調整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和培養目標,并改革教育模式。”因此,高師院校加快推進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關注“學科本位”
相較于其他學科,科學課程更加注重整體規劃和統籌設計,重視各個領域知識的交融和滲透。因此,高師院校的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應當將各領域知識、概念、原理聯系起來,并構建開放型的知識體系。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科學教育課程并未滿足這一客觀要求,依然過于關注“學科本位”。首先,學時較多,造成學生負擔過重。調查顯示,許多高師院校每周平均30個課時左右,每學期要學習八門課程,這導致學生沒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其次,化學、教材教法、物理、地理、生物等科學教育專業基礎課程,都實行“拼盤式”教學,將這些課程安排在不同學期,這顯然不利于學科間的交叉。再次,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具有較強的功利性。由于高師院校各個院系的利益分配或辦學條件存在差異,因此,各個學院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也各有偏重,例如,物理學院開設的科學教育課程,在課時和學分上面都更加傾向于物理學科,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系統、全面的科學教育知識體系。
2.缺乏明確的專業培養目標
由于科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還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因此,大部分高師院校在科學教育培養目標設置方面“各自為政”,存在較強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這顯然不利于科學教育人才的培養。例如,有的高師院校將科學教育的目標確定為“在培養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師的同時,還培養地理、物理、化學等分科教師,以及科普教育者”。有的高師院校將“培養中小學綜合科學課程教師”作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顯然,當前各個高師院校缺乏明確的科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這無疑會影響該專業的課程教學實踐和課程體系構建,導致科學教育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無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科學教育人才,同時也導致高師院校科學教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面臨“就業難”的問題。
3.忽視專業實踐
相較其他學科,科學教育課程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社會對該專業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師院校在實施科學教育專業教學時,需要將地理、化學、生物、物理等院系統一協調,促使學科間實現交融滲透,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當前許多高師院校,在科學教育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關注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未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這一方面使科學教育專業教學枯燥無味,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低下,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科學教育學科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隨之降低。
二、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急需大量具備較高課外活動組織能力、較強綜合素質的科學教育教師。高師院校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師資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當順應當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積極培養綜合型科學課程教育人才。這既是當前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師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部分高師院校已經設立了科學教育博士、碩士學位點,并建立了科學教育研究所。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高師院校在科學教育方面的課程設置依然有待改進。因此,推進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改革,不僅有利于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科學教育人才,并增強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同,同時還有助于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三、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創新的具體策略
1.爭取社會的認同和支持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民辦高校科學教育專業發展的根基,因此,高師院校必須加強與社會、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中認識科學本質,進而加強對科學教育的認同。其次,科學教育專業的教學要突出專業優勢,進而爭取學校的認同。最后,還要加強對科學教育專業的宣傳,積極聽取家長的建議,并在此基礎上對科學教育課程做出相應調整,獲取家長與社會的認同。
2.革新課程設置體系
教育部倡導全國中小學積極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調整基礎教育的內容、體系和結構,并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構建更加科學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根據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師科學教育必須減少學科門類,重組課程內容,設置綜合性課程,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深入的革新。科學課程標準為解決當前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學科本位”問題提出了較好的解決途徑。該標準認為科學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科學、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也應當以此為依據重新整合科學教育資源。同時還可以加強各個領域科學知識的滲透性、承接性和融通性,這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此外,還可以用主題形式進行科學教育課程設置,即將各個科學領域的方法、知識按照一定原則分配到各個學期,這可以增強科學教育課程的系統性和持續性,便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自覺探究各版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的本質,為之后的科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根據當前我國科學教育的總體情況,高師院校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應當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開設生物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自然課程,并在這些學科的課程設置中關注概念系統、基本原理、基本事實等元素。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開設科學技術、科學史、自然辯證法、科學方法論等必修課。再次,還要提升學生的科學教育教學能力,開設科學教育研究法、科學教育學、科學課程、科學課程教育研究等課程。除此之外,高師院校還應當加大對科學教育課程的投入,為該專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解決當前制約科學專業建設的瓶頸。同時還要關注專業圖書構建、專業教材建設和專業教學內容選擇,這些因素與科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3.明確專業設置目標
高師院校科學教育的目標絕不能只局限于科學家或教師的培養,還應當關注大眾對科學的理解,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因此,高師院校科學教育專業的目標首先要著眼于全體學生,保證他們都能夠接受基本的科學教育。其次,要關注科學教育的全面性,對科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等多方面教育。一方面,要傳授他們符合社會需求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促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主動了解和觀察科學世界,并用于為科學教育獻身,同時還要培養科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確立科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時,要避免因功利性而導致價值取向偏移。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首先應當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品質。其次要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再次要提升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最后還要關注學生的教育能力和素質。
4.加強專業課程管理
高師科學教育專業涉及各學科,因此,應當適時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的交融。但由于各個院系的辦學條件和能力存在差異,因此,院系之間的協調存在較多問題。所以,高師院校要設立科學教育領導小組,并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對相關院系統一管理與協調。此外,由于當前中小學多實行分層教學和管理,因此,對以后要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高師院校科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也要實施針對性管理和教育。對以后從事中學科學教育的學生,要引導他們探究青少年的科學學習興趣和心理,對未來從事小學科學教學的則要引導他們熟悉兒童的科學學習特點。這種分層管理機制,不僅可以增強科學教育的針對性,也有利于科學教育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景志明,李導華.綜合理科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8).
[2]徐忠東.科學教育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幾點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6).
[3]萬明春.論高師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屬性和學科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1998(3).
[4]郭曉明.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看我國高師教育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4).
[5]王淑英,程愚.試論小學科學課程教師的專業化培養[J]. 教育與職業,2006(8).
項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轉型形勢下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文件號:《關于下達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的通知》(湘教科規領[2015]003號),課題編號:XJK015CGD0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