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華
摘 要:主要針對新課改的目標以鹽類的水解及電解原理的應用為例,闡述了關于新形勢下課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課堂模式;探究式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于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習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踐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也就是說,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們具有較好的政治、身體、心理和文化素質。傳統的課程內容過于注重知識灌輸,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終身發展。
目前,新課改進行中所涌現出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驗探究學習,由于各地學校具體環境差異、學科差異、學生個體差異等而表現略微不同。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使人豁然開朗;趙豐平校長提出的“271高效課堂”理念,幫助教師找到了通向教育改革核心的捷徑。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使他們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現將本人學習和嘗試的教學模式介紹如下。
一、科學探究模式
為了真正把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框架落實到學科課堂教學中,高中化學課堂也呈現了多種模式。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主要教學方法是科學探究法。例如鹽類水解一課中,教師首先展示饅頭、鐵銹及新型除銹劑(NH4Cl)等生活中常見物質圖片,提出問題,引出與水解相關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接下來讓學生親手實驗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學知識和經驗并采用“動手實驗——認真記錄——總結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科學的研究方法學會對“猜想和假設”進行合理剖析,進而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發展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預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學的核心任務不是如何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激發出學生原來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本設計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科學探究方式,通過從已有知識中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猜想與假設,并通過實驗與小組討論,探究鹽類水解的本質。這種從已有知識中尋找問題,并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自主實驗設計
此外,在高中化學課程要求中一部分知識點重點考查其原理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總結規律,得出結論。例如電解原理的應用是高考的重點內容,本節課導課部分便是教師設計的兩個問題:(1)如何使易生銹的鐵釘變得耐腐蝕?(2)實驗室體驗氯堿工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并分組討論其可行性,然后按照既定方案進行實驗,觀察現象,總結歸納是否完成了實驗目標,通過動手、觀察與思考,找到不足并進行改進。完成實驗之時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電解在電鍍及氯堿工業中的實際應用,挖掘了其中的不足并進行了很好的改進。這節課的設計重點在于使學生體驗了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的過程,將科學研究的過程、方法、思路微縮進入課堂,使其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培養了其動手能力、觀察力,鍛煉了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將自己電鍍的光亮的鐵釘進行了展示并珍藏,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學生從中體會到了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和學以致用的樂趣。
三、自主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
在高中化學課程中基礎理論部分是需要學生牢記并熟練應用的,這些知識點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教材內容掌握簡單原理,在預習過程中將疑問提出,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課堂上再進行小組內的一對一探討解決,然后通過學生探討的成果展示將知識點清晰地呈現,學生還可以對展示的結果進行點評、升華、擴展,最后熟練掌握,做對應的習題,這便是趙豐平校長倡導的“271高效課堂”模式。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巧妙結合,使知識在不同層次逐漸被接受。這里的小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變成了導師,學生完全自主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烈,真正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腳步正在前行,高效課堂的模式也初見端倪,學生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尤為重要。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教師可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并不需要整齊劃一,但原則是均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其積極性,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學習能力。教育改革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共同努力,中國教育才會大放異彩。
編輯 杜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