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璐婷
摘 要:金庸全部的武俠作品,最終留給人們的是關于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化的思考。
關鍵詞:俠;民族觀;中西結合;傳統文化;現代轉化
金庸武俠小說帶給人一種精致的美感,傳統文化元素充斥著讀者的眼球,醫卜星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典章文物、歷史典故、漁樵耕讀等等,在這些用來裝飾的表象背后,更有思想上的深度。縱觀金庸武俠小說發展,可以發現其中貫穿著對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化的思考,自覺表現出現代意識和傳統文化精神,形成了武俠小說燦爛壯觀的宏大局面,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從金庸筆下“俠”的發展歷程看,他開創了從傳統的“觀念之俠”到“理想的人性”再到“現實的人生”的新模式,實質上是從批判繼承傳統文化思想發展到后來更多地融入現代意識、現實的元素;從民族問題的發展流變上看,從傳統觀念上的“尊漢貶夷”到反思漢民族本位再到晚期作品中所表達的“五族共和、天下大同”的思想;從創作模式上看,金庸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因素,但不拘泥于傳統武俠寫作模式,而是融入了西方文學創作技巧,受西方戲劇、大仲馬式小說等的影響。
20世紀的歷史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變革,對于“傳統”一詞多持有批判、戲謔態度。10世紀后半葉,造成了幾代人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根底卻仍在不斷反對傳統,時過境遷之后,明智者會很悲催地發現,“要批判已沒了對象,要建設又沒有本錢,真可謂悲哀矣”,金庸武俠中的傳統元素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人們尋找傳統文化之根的認識。金庸作品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完美運用,對傳統思想的批判繼承,并試圖運用中國新文學和西方近代文學的經驗來改造通俗文學,使武俠這一傳統文學形式逐漸走向現代。對此,《香港文學史》的編者劉登翰先生說,“金庸的小說以文學的方式,彌補了由于‘五四新文學激烈的反抗傳統意識而造成的‘現代與‘傳統之間的裂隙,從而使得中國傳統的美學意蘊,重新獲得深厚的生命力。”
這也可以說是在批判繼承中對歷史的反思、對前途的追問,給中華兒女一種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撥動傳統文化精神世界的心弦,同時博采眾長,思想觀念在時代發展中慢慢轉變,使傳統的文化逐漸貼近現代、貼近當下,使傳統文化在歷史中一步步走來,驕傲地開創文明的前景,努力做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
參考文獻:
[1]趙丹.中西合璧:金庸小說藝術創作特色[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25-130.
[2]嚴家炎.似與不似之間:金庸和大仲馬小說的比較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1):84-90.
[3]郝軍海.論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國家意識[D].河北師范大學,2011.
[4]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6]莫洛亞.三仲馬傳中譯本[M].郭安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7]劉登翰.香港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