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系 陜西西安 710055)
?
“植入式”體育教學對“顯”“隱”性知識轉換的驅動作用①
李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系 陜西西安 710055)
摘 要:植入式體育教學是以樹立“以學生自我體質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使體育教學由學科結構向學習結構方向轉移,由關心運動技能或體力發展向體力與興趣、協調發展方向轉移,體現學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注重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能力及體育創新精神的培養,突出體現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銜接。該文主要針對植入式體育教學的方法、功能及對知識轉換的作用等進行理論性闡述,目的是在體育教學中使學生由單一的技術被動接受型變為知識的主動參與型,使教法主動型與學法主動化有機結合,轉換學生對知識結構掌握的傳統被動型思維,促使學生理解體育運動背后的知識。
關鍵詞:植入式 體育教學 體驗
目前,我國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為主,輔以臨時的、機械的小組學習,學生之間彼此相對獨立,學生的學習目的也主要以考試通過為止,彼此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不強。在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雖然技能的遷移不會輕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消極影響,但個體的學習經驗常常會有所保留,不利于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這種情況下必然不利于全體學生的顯性運動技能和隱形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中,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僅表現為臨時的合作,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個體的團隊感和對同伴信任感的培養。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觀念,以“身心協調發展”為教學指導,以“認知—情感—行為”鏈為基礎進行教學改革。在加強身體素質、運動習慣、心理情感培養的前提下,以運動技能為基礎,注意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良好的運動習慣為;同時以學生個性品格為根本,以科學與人文素質為兩翼,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
“植入式”體育教學是以“團隊游戲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課堂技術講解的基礎上,借助體育游戲對學生的技術思維、課堂認知、團隊行為等各方面的表現,用以改善和提高學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主動性[1];此教學方法可以很快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和認知思維的開放性;同時,通過針對每節課大綱的安排,結合技術要領設計一定的體驗場景及游戲規則,使學生在游戲的基礎上領會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激活他們對運動知識的靈活性掌握;并且通過體育游戲中隱含的團隊知識、體育文化,使學生在每節課上都能有良好地課堂體驗,通過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實景體驗,使學生的運動認知逐漸形成且良好的保持[2]。同時,植入式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運動中來;通過每個游戲情節的感觸,對游戲過程中的困難和解決辦法進行總結反饋,這對于學生良好運動素養的養成、面對困時積極心理狀態的調整及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都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圖1 “植入式”學習圈的設定
2.1 課程目標設置的指向更加精準
“增強學生體質”是傳統體育教學的主要指導思想,但是目前這種教學只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雖然近些年提倡以學生為本,但實際課堂教學還只是利用比較籠統的、操作性不強的課程大綱目標,體育以技術講解為主,教學內容多年變化較少,課程設置相對單一,課程評價基本以技術的掌握程度打分。另外,傳統體育課程設置的目的主要強調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3];在課堂中基本上依舊是灌輸式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大于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必然會引起學生對運動的理解受限,其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難以增強。而“植入式”體育教學是根據教學大綱,將教學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具體化的課堂目標,并根據章節內容,設定對應的教學方法,同時規定該節課堂教學的性質、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等,這是以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整體健康為課程目標[4]。此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對于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也被擴大;此種植入式教學是結合了傳統“教法”與新型“學法”有機結合,使學生由單一的技術被動接受型變為知識的主動參與型,植入式教學是一種寓教法與學法之中,使教法主動型與學法主動化的結合,是教法與學法相統一的教學方法。
2.2 課堂的組織形式更加多樣化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一般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這樣學生之間基本是孤立的,知識接受方式也基本是被動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很好地融合,學生的練習也是機械的、臨時的。在課堂組織中,教學進度的掌握完全由教師把控,學生在缺乏主動性、創新性的環境下單純地模仿教師的示范,其技術接收和思維定式終處于教師“單一傳送”的被動學習狀態。在這樣傳統的教學中,所有知識信息的傳遞是一種單向的行為,這種基本無反饋式的教學必然不利于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和面向全體學生的能力提高[5];而“植入式”體育教學的著眼點是團隊理念,通過大目標的分解,將課程內容分解到每個小組之中,小組成員在將目標細化到自身,在符合體育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有序分工,通過個體與團隊之間的相互合作來達成目標,這樣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就不再是孤立的被動型接受者,而是團體中承擔具體任務的主動合作者。通過這種植入式的教學參與,不僅僅可以強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可以增進小組內、團隊間學生的相互交流,使學生對知識和技術的理解更加深化、課堂更加活躍、教學效果也更加明顯,最主要的可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2.3 課后評價結果更加多元化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主要以學期末的成績考核為最終結果,動作質量的好壞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則是最終的課程成績,彼此間并無相互的合作與競爭。雖然評價結果也注重技術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但技術占主要部分,但是這些評價都是對于相對獨立的個體來體現的,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無法評估。而“植入式”體育教學效果與傳統個體的學習形式相比,評價方法除了個體的技術掌握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團隊學習效果的形式來進行評分,每個人的成績都決定了團隊的最終成績,因此,團隊中所有成員必須按照規則進行有效分工和配合,并且通過執行過程中的不斷反饋進行方案的調整、整合所有的資源,同時就運動中的體驗和學習經驗進行團隊分享。這樣會使學生對自己和團隊之間的關系有了責任性的認識,既開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6]。
隱性知識是與顯性知識相對的,難以用文字、語言或者符號等形式進行表達的一類知識,它絕大部分是以未編碼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但卻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對知識的認知。顯性知識、隱性知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關系密切,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這類知識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空間和學習行為都存在相關性。從知識類型來看,知識創造和知識轉化的對象來源于個人知識中的隱性知識。目前,國內外在關于隱性知識在其他學科諸如哲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體育學領域,隱性知識以及植入式教學對顯隱性知識的轉換研究比較少見,該研究主要以日常體育教學中的植入式教學方法為媒介,研究其對學生顯、隱性知識能力的轉換作用。
3.1 “植入式”學習圈的設定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7]。“植入式”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的角色只是方案及規則設定,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而學生是以自主的管理形式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團隊角色的分配、游戲過程的把握、組間成員的協調、問題解決方案的制定、游戲過程的反饋都通過學生自己來解決。尤其是通過分享環節,可以培養學運用隱喻、類比和模型表達隱性知識能力,掌握知識的細節完成技能方法和策略、熟練程度完成技能效果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協調、語言溝通、身體忍耐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策劃、帶領、危機管理的能力。(如圖1)
3.2 “植入式”體育教學方法對知識的轉換作用
人類通過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個體在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活動中通過自己活動獲得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個體知識或伴隨著顯性知識學習過程中產生為群體所贊許的個體活動方式[8]。隱性知識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9]:第一,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第二,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第三,不能通過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的;第四,隱性知識受文化制約;第五,隱性知識可以起到基礎性、輔導性和向導性作用;第六,隱性知識具有有機整體性。
3.2.1 可以轉變高校體育教學的傳統思維,形成體育教育的“可持續化”觀念
隱性知識受不同運動項目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發現問題直覺判斷、自我認知、容忍差異性、掌握知識細節、完成技能方法以及完成技能效果上。通過“植入式”體育教學的開展,使高校體育教育突破“專業化”運動技術和單純身體健康的科學性,走向專業與職業的融合,啟發學生理解和形成體育教育的“可持續化”觀念。學生的隱性知識具有鮮明的性別特征,分別體現在創新能力,情感交流,溝通能力、管理他人和運用隱喻表達、類比的能力上。教學過程采用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的實踐經驗學習過程,促進學生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移[10]。
3.2.2 破除“灌輸式”教學模式,培養體育教育“可持續化”實踐能力
隱性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而產生相應的變化趨勢,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情感交流,溝通能力,完成技能方法,策略,完成技能效果方法上。在對抗類類項目、自我表現性和周期性項目的研究發現,學生對問題和直覺判斷、自我認知、容忍差異性、掌握知識細節、完成技能熟練程、完成技能效果方面有差異,目在自我認知方面的能力高于對抗性項目和體能周期性項目,體育培養這種實踐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培養學生具有“現實操作”運動技術能力的心理特征;二是培養他們具有“可能操作”的技術能力的心理特征。通過“植入式”體育教學的開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捷徑,在運動技能的學習、練習和實施中發現自我的潛在能力,在積極進取態度的基礎上,實現技術能力向思維能力的遷移[11]。
積極的運動體驗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一致性,這是影響學生運動文化觀念形成并由運動文化形成向運動行為轉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學生應該加強對情感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多組織一些文體活動,植入式教學可以給予學生積極的運動體驗,通過團隊合作改變學生的運動行為和運動習慣的養成,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體育院校應加強學生文化課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文化水平,可多開展一些科技創新的課程或比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男生應該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習和訓練,興趣小組、體育比賽等,能讓大家在鍛煉和學習的同時,提高相應的隱性知識能力。學校可經常組織一些類似于演講或辯論會形式的活動,從而彌補男生在這方面的不足,同時,女生應加強創新能力的訓練,平時應多關注科技創新方面的知識,善于發現問題。能方法,策略,完成技能效果方法的訓練,或針對于某些方面多開展一些相關的培訓課程或組
織高、低年級交流會,給低年級學生多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晉峰,王滿福.西方“植入式”健康體育課程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3): 87-90.
[2]王志華,熊云新,謝翔,等.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397, 399.
[3]胡偉.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趨向與優化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3):112-118.
[4]汪曉贊,尹志華,李有強,等.國際視域下當代體育課程模式的發展向度與脈絡解析[J].體育科學,2014,34(11):3-15.
[5]郝文武.主體間指導學習:教育的最一般本質—教育本性從本體恒一到本質生成的再認識和新實踐[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6):82-90.
[6]吳潤平.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現狀與模式構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5):100-103.
[7]季瀏.論面向學生的中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J].體育科學, 2013,33(11):28-36,74.
[8]南旭光.知識獲取性視角下隱性知識的轉化和流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107-112.
[9]蔡寶來,王會亭.教學理論與教學能力:關系、轉化條件與途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1):49-58.
[10]唐炎,虞重干.結構與生成機制:一種關于體育教學社會功能的探究[J].體育科學,2009(6):85-89.
[11]楊劍,邱茜,季瀏.鍛煉行為生態學模型及其在體育領域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0):76-81.
The Driving Action of “Implantable” Sports Teaching to “Explicit” and “Hidden” Knowledge Conversion
L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haan Xi'an,710055,China)
Abstract:Implantable sports teaching is to establish a "student development -orien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so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shifted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to study structure,and transfer from the care skills or physical development to the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interes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fl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focusing on student interest in sports,sports culture and sport innovative capacity,highlighted the convergence of University Sports and lifelong Physical.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the implantable sports teaching methods, functions theory, meanwhile we will take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experiment practical test combined with classroom, conversion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passive thinking,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knowledge behind the sports.
Key Words:Implantable;Sports teaching;Experience
作者簡介:①李峰(1982—),漢,陜西西安人,學歷:博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理論。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05.100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b)-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