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傳統教學中,教師困于教材、囿于預設,力求盡善盡美,總是想盡辦法避免錯誤,結果適得其反,學生一錯再錯。錯誤應該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巧妙利用錯誤引發師生互動,使課堂變得精彩紛呈。本文主要分析當前利用錯誤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錯誤資源利用不當的原因,探討巧妙利用錯誤資源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54-02
長期以來,教師過于依賴文本資源,大肆追捧信息資源,認為配發、購買的以及網上下載的內容才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忽視了社會資源、生成性資源的挖掘,忽略了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錯誤資源。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力求盡善盡美,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想方設法讓學生避免錯誤,糾錯中只以題論題,對錯誤敷衍了事,未能揭示錯題背后的盲點,以致學生一錯再錯。其實,錯誤是通往成功的階梯,犯錯是學生嘗試、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探求本質,讓學生在糾錯中獲得提升,從而達到“糾一道題會一類題”的目的。
錯誤資源是學生成長中獲取真知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學生發表觀點、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認知過程中呈現的錯誤,在識錯、思錯、糾錯中實現彼此分享,教學相長,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錯誤資源包括:合理性資源,由學生慣性思維作祟產生的概念學習障礙;經驗性資源,以日常生活概念理解數學專業概念產生的錯誤;預設性錯誤,為強化所學內容故意設計“陷阱”而出現的錯誤;概念性錯誤,對概念理解不當而出現的錯誤。教育要回歸本真,教師要善待錯誤,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引領學生將錯誤與探索聯姻,在主體認識過程中使自己的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獲得發展。
一、當前教師利用錯誤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挖掘不夠深入。教師要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錯誤資源,利用其背后蘊含的價值。部分教師未做深入挖掘,糾錯不夠深入,不去分析學生出錯的成因,只是簡單地公布正確答案,學生仍會重蹈覆轍。
2.錯誤被盲目地擱置。由于學生的知識量有限,對概念的理解、判斷能力較弱,易受到負遷移的干擾,將自己錯誤的理解融入知識體系。教師為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放任自流,期望學生自行改正,盲目地擱置錯誤,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顯得非常困難。
3.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共性問題,而往往無視處于邊緣的個別學生,或處理簡單,不去分析出錯誤原因。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知識的理解不盡相同,教師重新講解答案卻不能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下次還會產生同樣的錯誤。
4.出錯處理不夠細致。錯誤資源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背后隱藏著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確定性,但出錯可以從學生的語言、表情等方面顯現出來,如果教師觀察不夠細致,不分析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往往會錯失資源利用的機會。
二、錯誤資源利用不當的成因分析
1.教學設計囿于預設,缺乏彈性。部分教師設計力求精致完美,預設過多,步驟、時間等方面都精心打算,而教師囿于教案,亦步亦趨地跟從課件,不敢有半點改動,以致課堂教學顯得生硬呆板,無法靈活應對課堂突發情況。即使學生的回答與預設相悖,也會刻意“繞道”,力求完成設定的教學內容,教師無暇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資源,也不愿采取有效的方式處理生成性資源。
2.教師片面追求容量,大搞題海戰術。部分教師為追求“高效”,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大教學容量,使學生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教師以“大局為重”,忽視了資源的利用價值,僅僅解決了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少數學生的問題被擱置,白白錯過了可利用的資源。
3.教師關注答案,缺乏捕捉能力。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具有敏銳的判斷力、捕捉錯誤資源的能力。部分教師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只關心答案是否“標準”,忽視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態,以致錯過了發現錯誤的時機。
4.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問題被掩飾。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獨霸課堂的話語權,師生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深入,學生對錯誤心存畏懼,常掩飾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也無法發現學生的問題癥結所在。學生只有敞開、接納,才能釋放自己,融入課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三、巧妙利用錯誤資源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善待錯誤資源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傳統教學中,教師應試觀念作祟,以消極的態度面對錯誤,當學生出錯時,教師急于糾錯,一味地避錯、防錯,或責備學生,或取笑出錯,導致學生的好奇心受到抑制,探索熱情受到打壓,視野變得越來越狹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教師應樹立生本理念,抱有“容錯”的度量,對學生的出錯給予充分寬容、理解,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讓他們敢于探索、樂于探索。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捕捉錯誤資源,讓學生在提問、思考、質疑中獲得發展。
2.讓學生正確對待錯誤。學生對錯誤產生畏懼心理,生怕受到教師批評,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逆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錯誤觀,讓他們知道“錯誤≠失敗”,要讓他們放下包袱,敢于嘗試,敢于出錯,可以對不同的意見或存有疑義的地方進行爭論,這樣既能免除恥笑的困擾,又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大膽創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追根溯源,探求出錯原因
當學生出錯時,教師普遍采用直接指錯的方式幫助學生糾錯,或簡單地將原因歸結為粗心,結果學生錯誤依舊。教師要追根溯源,分析錯誤原因,不僅要問“錯在哪”,還要問“為何錯”, 要避免“治標不治本”,要把握病理,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在計算1200÷4×25時,很多學生學了簡便運算方法但又未能熟練掌握,以致亂套公式,只想到湊整,而忽視了簡便方法是否可行,改變了運算順序,錯解為1200÷4×25=1200÷(4×25)=1200÷100=12。教師要明確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能簡便計算的用簡便方法計算,不能簡便計算的則不必強求。
又如“兩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2,這兩個正方形的表面比是( ),體積比是(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根據正方形的棱長求表面積、體積之比,有的學生忽略了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也有學生對比的意義不甚理解,錯誤地認為表面積比是1:2,體積比是1:4。對此,教師引導學生鞏固比的意義、求比的方法,明確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計算方法,并有針對性地出題:大圓半徑和小圓半徑之比為4:3,它們的直徑比是( ),周長比是( ),面積比是( )。
(三)巧妙運用,讓錯誤成為珍寶
錯誤應當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資源,教師要巧妙地運用錯誤,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欲望,讓他們大膽地表達想法,在討論辨析中產生思維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開展變式訓練,引導學生糾正錯誤、鞏固知識,幫助學生打破定式思維,拓展視野。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囿于預設答案,不懼怕出錯,要讓錯誤成為寶貴的資源,引導學生探尋出錯背后的原因。教師要深入挖掘錯誤的合理成分,并有效利用,使數學課堂教學因出錯而精彩!
參考文獻:
[1]陳麗娜. 課堂意外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 新課程研究,2009,(2).
[2]郭木生. 教師要善于經營學生的認知錯誤[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7).
[3]許常娟,王自生. 課堂錯誤—教學生成的新起點—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6).
[4]華應龍. 課堂因差錯而精彩——數學課堂“差錯資源化”的思考與實踐[J]. 江蘇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