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超 馬忠玉 王妙微

摘要:文章對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究,通過對我國目前電器電子產品行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施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以及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工具EPR—CE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Credit Evaluation T001),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產者責任延伸;電子廢棄物;信用評價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進入了電器電子產品報廢高峰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處理不當極易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生產者責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制度是指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
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針對電器電子行業的,強調生產者承擔對電器電子產品從設計生產到消費流通再到最后回收處理的延伸責任,鼓勵電器電子生產廠商從源頭出發,采用生態設計、綠色原料和有利于回收的工藝,并對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
運用信用評價的手段,完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機制上的一種創新。建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是改善我國日益嚴重的電子廢棄物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社會信用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電器電子產品EPR制度實施現狀
1.政府層面。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為了應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和處理問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用以引導、促進或強制生產者承擔延伸責任。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涉及電器電子產品的綠色設計與制造、回收、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和處置多個環節。人大立法、國務院頒布管理條例、主管部委就自己負責的部分指定的管理辦法和規章、標準。
國家發改委主要負責牽頭制定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政策指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評價標準,確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以及管理條例,并進行調整,設置處理企業準入標準及其獲得基金補貼資格條件,完善目錄產品的征收補貼范圍和標準。
工信部負責生產環節,在推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施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工信部積極探索新的管理與運行模式,使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不斷適應我國電器電子行業的發展,加強工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動建立完善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開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工作。
環境保護部在電器電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相關環保要求、技術規范、指南以及拆解處理要求,并組織實施且進行監督。地方環保部門按要求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拆解處理情況審核和日常監督管理情況進行指導和監察,對各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報送的審核情況匯總確認后提交財政部。
商務部主要負責回收流通環節,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主要由商務部管理,商務部積極推進廢舊電器的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搭建完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鏈條。
財政部主要承擔的職責是核定拆解企業補貼基金,并按照相關規定給企業發放。海關和稅務部門征收基金后統一交給財政部,財政部設立基金池,進行專項基金管理,財政部根據有回收處理資質的企業上報的結果進行基金的補貼發放,收支兩條線,努力做到收支平衡。
目前我國在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制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從人大、國務院到主管部委自上而下的,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
2.企業層面。
(1)繳納基金。我國目前只有電器電子產品領域實施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下的基金制度。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按季向國家稅務部門申報繳納基金,納入基金征收范圍的電器電子產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和電腦(簡稱“四機一腦”)五類產品。
我國基金的計征按照從量定額的方式,即應繳納基金=銷售數量(受托加工數量)征收標準。根據四機一腦的拆解工藝的不同和企業的承擔能力大小,不同類別產品分別實行各自基金征收標準。電視機為13元每臺,電冰箱為12元每臺,空調和冼衣機均為7元每臺,電腦10元每臺。
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通過互聯網申報和去稅務機關申報兩種方式,提交材料通過稅務機關的審核后,按不同的銷售結算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基金的繳納。
通過對生產企業征收基金。強化了生產者的延伸責任,調整了企業利益的再分配,促進了電器電子產業鏈末端的清潔化生產,—定程度上達到了保護環境的目的。但是由于產品存在生命周期,生產和進口的電器電子產品增速慢于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增速,基金收繳金額不足以支付拆解補貼,導致在一定時期內基金赤字,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12年基金征收約18億元,2013年和2014年穩定在30億左右,2012年下撥補貼的資金為6.3億元,確認規范拆解量759萬臺,2013年,補貼基金達33.1億元,拆解量達3987萬臺,2014年拆解廢棄“四機一腦”到7020萬臺,補貼基金57.4億元,截至2015年應補基金赤字約20億元。
(2)綠色設計。綠色設計是在考慮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從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最大程度的減少最環境的損害和對資源的浪費。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強調生產者在產品源頭設計時承擔的責任,要求統籌考慮原輔材料選用、生產、包裝、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的資源環境影響,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材料的使用,這是解決電子污染的根本途徑。
目前,我國一些設備先進、環保責任意識強、對行業發展貢獻較大的集團企業已經開始了綠色設計的探索和實踐。通過新型綠色材料、綠色材料應用工藝與裝備的開發,產品模塊化設計,產品節能、易拆卸等優化技術、綠色加工工藝技術的研究等,打造綠色產業鏈,將綠色設計貫穿產品生命全周期。
綠色設計立足環境保護的角度,將環境要素在產品的設計之初就考慮進去,試圖將工業產品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但是考慮到成本收益問題,目前,我國能夠真正地實現綠色設計、秉承綠色設計的理念、進行綠色產品設計制造、力求打造全產業綠色鏈條的企業十分有限。企業有趨利的動機,政府只有通過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完善嚴格的獎勵機制,才有利于更多企業進行綠色設計的實踐。
(3)回收體系。我國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生產企業自建回收體系處理廢舊電器;二是生產企業通過合同委托回收企業來處置廢舊電器:三是個體商販作坊式回收。
我國電器電子生產企業中擁有自己的回收體系進行廢舊電器回收的企業只有三家:格力、TCL和長虹。這些生產廠商基于生產者營銷、售后服務、逆向物流的新型體系建設方案,初步搭建了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長虹集團下屬格潤再生資源有限制責任公司,在自建拆解體系的基礎上,將“四機一腦”作為主要處理對象,處理能力達到每年200多萬臺。
企業自建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是企業主動承擔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重要體現,除長虹、格力和TCL外,其他大部分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都采用了委托回收企業來進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方式,這些回收處理企業目前也在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中再生和格林美都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集團公司。生產企業通過合同委托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生產者延伸責任。
3.公眾層面。我國公眾對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政策知之甚少,進行的社會監督也極為有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中包含了生產者的信息披露責任,強調生產者有義務向公眾披露產品的環保信息,方便公眾對生產者履行責任的監督。
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回收拆解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信息披露較為困難,此外我國環境信息不夠公開,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獎懲機制不夠明確,使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履行缺乏公眾層面的監督。
三、我國電器電子產品IZpR制度存在的問題
1.制度體系建設不完善。在管理條例和基金制度實施的這幾年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首先。在立法層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并沒有完整的專門性的法律法規體系,造成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缺乏法律上的權威性,完全淪為企業自發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行為,缺乏法律上的約束。
其次,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相關配套標準,對于電器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各個環節生產者應當承擔的責任沒有全面、系統的規定,缺乏實際操作的詳細規范,企業僅僅停留在繳納基金的階段,對于產品從設計源頭到回收處理的責任不明確,因此承擔的責任也不夠完全。
第三,目前,我國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需承擔延伸責任的產品類型參照2011年頒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目錄》,隨著經濟的發展,實際需要回收處理的電器電子產品早已超過目錄的規定,2014年對目錄進行修訂后,卻并沒有在實際中實施。
2.基金制度的運行出現問題。基金實施五年來,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回收行業的無序狀態,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有益經驗。但是基金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表現為基金出現赤字,出現了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由于對我國已經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保有量估計不足,基金實行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基金發放周期延長,企業積極性受到打擊:其次,基金補貼導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結構不均衡,電視機的拆解占到八成以上,而其他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不足:第三,為了獲取基金補貼,一些企業出現造假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第四,固定的基金征收和補貼模式,使得生產企業認為只需要繳納基金就完成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對于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行為責任有所忽略。
3.制度的實施缺乏監督。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我國實施時間較短,實踐經驗較少。缺乏立法和實施的詳細規范,因此制度的實施監管也就無從下手。首先,信息公開是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重要一環,信息不公開,社會監督無法展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也難以落實。我國目前的法律并沒有對生產者延伸責任的信息公開有所規定,造成了監管的空白:其次,政府本身對于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落實信息掌握不全,缺乏統一的評價體系,無法對生產者的責任落實形成有效判斷,不能對企業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程度進行監管核查:第三,沒有形成完整動態的獎懲機制,企業缺乏激勵,難以激發企業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積極性。
四、我國電器電子產品EPR制度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
1.信用評價工具。在借鑒國內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踐和信用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工具EPR-CET(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Credit Evaluation T001),設定細化的標準體系,具有可操作性,依賴于市場的力量投入運作,政府主導重視對EPR-CET運作的評價。具體流程如圖l。
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以獨立法人為單位)通過信用信息管理與服務公共系統,自我申報近期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情況,按照評價指標規定填報有關信息。系統根據上報內容自動評分,出具信用報告,并對全部企業進行排名。排名將在網站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專家組(第三方征信機構)定期對企業申報內容進行核證。
根據企業完成情況的評分不同,對應不同的激勵措施。若核證過程中發現企業虛假申報,將取消一段時間申報資格,同時納入失信黑名單,依據情節嚴重程度對其進行聯合懲戒。
2.信用評價指標。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指標的選取時應遵循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則,設定好后應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性。要對信息進行分類,系統模式化的匹配相應的采集方式,例如基礎類:企業自主填報:憑證類:直接上傳合同、協議(如:與回收端的合作協議):定量類:自主填報相關統計數據(完成回收數量、新工藝提高效率):定性類:自主填報有關報告或聲明(元部件材料說明:生產研發計劃):資質證明類:上傳證書并聯網核查(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認證證書):共享類:通過聯網系統從行政機關直接獲取(黑名單信息等)。
3.信用評價信息管理。在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信用信息管理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政府相關部門主導搭建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信息服務數據化平臺,為保證信息歸集的客觀性,應由非利益相關機構建設行業信用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信用檔案、發布評價信息,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共同配合,共同規范信息化建設,不斷搜集、采集、更新并核證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的延伸責任履行信用信息。
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應具備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指標目錄管理系統、數據采集及共享平臺、信用信息數據庫以及信用應用系統等功能模塊。
4.信用評價結果核證。為保證信用評價的準確性,完成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信息采集后需要對其進行核證。主要采取社會監督舉報和第三方組成的專家組抽查兩種模式。
核證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材料真偽性的調查。對于憑證類信息,可采取實地考察、分析上下游等方法進行核證:對于定量類信息,可采取橫向對比相關聯數據進行核證:對于定性類信息,可查看相關標識文件或報告、聲明文件:對于資質證明類信息,可通過頒發證書的有權單位聯網核查來驗證資質有效性。
二是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責任履行效果的評定。核證方式有實地考察、數據橫向比對、上報資料審核等,最終對每個企業形成信用報告。
5.信用評價結果應用。根據對企業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結果以及企業自主填報過程中的守信情況將企業分為四類:(1)優秀企業:EPR制度信用評價綜合得分≥80分的企業:(2)良好企業:EPR制度信用評價綜合得分在60分~80分之間的企業:(3)警示企業:EPR制度信用評價綜合得分<60分的企業:(4)惡意失信企業:在自主填報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
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可將信用評價的結果作為基金動態調整的標準。同時將四類企業名單分別共享給各有關行政機關、職能管理部門、公用事業單位、行業服務機構等,并按照有關規定定期更新,實現社會監督和聯合獎懲的效果。
五、政策建議
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以信息公開共享自主申報為手段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解決我國由于信用信息共享困難造成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和監管困難,是必然趨勢。本文就如何建立和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設立專項基金,加快推進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工具EPR-CET的研究與開發,從科學性、合理性等方面綜合考慮選取指標,構建模型,強調可操作性。加快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可由發改委信息中心牽頭,將“信用中國”作為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信息發布平臺,同時與財政部與環保部等部門會同,根據信用報告,對基金的征收和發放實施動態調整。
2.引入第三方征信機構參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第三方征信機構可與相關政府部分共享部分信用數據。政府加快制定針對第三方征信機構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第三方征信機構的征信資質管理制度。加強監督職能,通過橫向對比第三方征信機構的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提高第三方征信機構的準入門檻。
3.在電器電子行業選取試點,通過試點總結具有全局性、指導性的模式和做法,認真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升華,使之系統化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目前我國已經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企業責任感的企業在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方面走在了行業前沿,可以選取部分龍頭企業作為試點,形成政府導向,有利于引導全行業積極參與。
4.加快完善聯合獎懲制度。積極推動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的查詢使用建立部門聯動獎懲機制。主要依托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將信用信息進行共享,對于信用評價結果要加強各區域、各領域之間的互認聯動。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信用評價系統中評定為優秀的企業將能夠享受一些列激勵政策,如減免稅收,動態地調整基金繳納數額,加入政府采購等。對于在信用評價中被警示或惡意失信,則企業將會被列入黑名單,一旦被列入黑名單,企業在行業準入、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等多方面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