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風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比較突出,文章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以及開放式調查問卷和個別訪談的基礎上,對某高職院校近500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進行了調研,旨在了解其學習倦怠的表現,并分析其存在的特點,為學習倦怠問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倦怠;表現;特點
在大學校園里,“逃課族”已屢見不鮮,這是大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學習倦怠情緒,如果學習倦怠現象持續蔓延,不但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造成教育教學質量的滑坡和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一、學習倦怠的定義
學習倦怠的研究基本是引用“倦怠”的概念而來的,以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和馬斯勒其(Maslach)對“倦怠”下的定義引用得最多。Maslach把職業倦怠定義為: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個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個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lment)。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洛登伯格(Fredenbeger)首先提出“工作倦怠”(job burnout)一詞,用來描述從事助人職業的人員因工作量過大、工作時間過長、工作成就感過低而導致的一種疲倦的狀態。隨著工作倦怠問題的深入研究,國外有學者運用工作倦怠研究成果提出了學習倦怠的理論,因為在學習中也會出現類似的倦怠現象,研究側重于學習倦怠的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等方面,還有學者把課業壓力作為大學生學習倦怠首因。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對倦怠現象進行了研究,并把研究的方向延伸到教育領域,并給學習倦怠下了定義,有研究人員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資源匱乏或學習要求過多造成的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落的現象。還有人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長期持續的強制性的學習中所表現的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以及由此引發的逃避學習的行為,它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等。綜合國內外研究,筆者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長期定型的學習模式下,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
二、學習倦怠的幾點表現
為了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習倦怠現象,筆者根據實際工作自編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倦怠問卷》(見表1),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8份,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在校高職生進行調查研究。本報告使用的數據均來自調查問卷。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職生的學習倦怠的情況是比較突出的,歸納為以下三點表現。
1.學習情緒不高。41.2%的學生喜歡自己的專業,但48.5%的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如果學習時間長,有65.4%的學生有過筋疲力盡、倦怠等情況。3.5%的人有過休學或者退學的念頭。這些數據表明,相當部分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倦怠、厭煩和缺乏動力等情況。
2.學習行為失當。調查顯示,38.3%的學生表示有過曠課、遲到等不良行為,雖然學校實施了深夜關網措施,但還有54.5%的同學上網、玩游戲到深夜,這必然影響了白天的學習效果。有61.6%的學生表示,上課期間會積極配合教師教學,但因為社團活動、網游、晚睡等因素使白天的學習感覺疲憊,上課很難注意力集中,課堂上容易發困,沒有興趣。有70.5%的學生表示只有考試的時候才去突擊學習,應對考試,而17.5%的學生表示在課外主動翻閱與專業有關的書籍,積極學習。由此可見,學習行為失當還是比較嚴重的,這也成為不少學生導致學習倦怠的重要原因。
3.學習成就感較低。50.6%的學生認為所學課程內容與就業、社會需求關系不大,有56.6%的學生感覺學習的課程內容枯燥、乏味,教師授課方式有待改進,24.4%的學生贊成“讀書無用論”等觀點,55.8%的學生對期末考試分數很不在意,56.4%的學生不確定自己的專業就業前景。這些數據表明,相當部分的學生學習成就感不高,缺乏學習的動力,也從側面反映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
三、學習倦怠的案例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高職生學習倦怠的成因,筆者對部分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訪談,一方面了解他們對學習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對問卷調查中的問題進行深入探析。
案例1:李同學,男,某高職類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大一學生,他家境較好,性格開朗,懂禮貌,因沉迷玩游戲導致曠課比較嚴重。研究人員問他:“怎么那么討厭上課,有什么可以幫助你呢?”他說:“上課沒有意思,特別是上數學課聽不懂,很多同學反映教師上課講解不清楚,我也不喜歡與班級同學在一起,感覺同學太虛偽,還不如在宿舍舒服。”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該生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原因有兩點,主觀方面:一是學生不努力,不想克服困難,而繼續沉迷網絡游戲,越陷越深;二是適應環境能力較弱,難以融入集體生活,對集體有排斥心理。客觀方面: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失當,經了解,父母都在做生意,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思想;二是專業教師授課的方式有待改進。以上種種原因都導致了該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總之,從這位學生表現出的行為不當和學習成就感低來看,須要給予長期關注,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與此同時,要給予專業學習的幫扶,以提高學習興趣,班主任鼓勵其多參加班團活動和社會實踐,使其盡早融入集體生活。
案例2:張同學,女,某高職類院校大二學生。期末考試的時候,她掛科兩門,研究人員問她:“在學習方面有什么困難需要教師幫助嗎?”她只是低著頭,不肯回答。又問,“你高考成績在班級是名列前茅,怎么一年之后,你的成績下降的那么厲害,是不是學習方法欠妥?”她說:“不知道為什么,大一的時候感覺自己學習成績好,自己也憧憬著大學美好的生活,對學習也放松了點,還做兼職和社團工作,只是到考試的時候突擊復習,沒想到就掛科了。”當問她“現在對學習有興趣嗎?”她說:“基本上沒有中學時期那么有熱情了,而且周圍的同學也是這樣的,即使晚上去自習室看書,大家也是看自己喜歡的書或者開展班級活動,而且大多數同學認為,平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沒有必要,只要考前突擊就可以過了,順利畢業沒有問題的。”
一般情況下,大學管理較為寬松,課外時間較多,不少學生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一旦學習落后了,就感覺迷惘,失去了學習的信心,不知道該做些什么。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觀念和不科學的學習規劃。對于這樣的學生,研究者認為須要對其加強學習適應性教育。鼓勵他們發現自身的優勢,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不要盲目跟從,正確處理學習與工作的關系,以正常的心態應對學習和生活。
四、學習倦怠的特點
(一)學習倦怠的年級差異
對收回的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學習倦怠率分別為31.3%、65.2%、79.1%(見表2),學習倦怠情況按年級呈由低向高遞增趨勢。主要原因是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憧憬,面對新的學習環境,他們想更好地表現自己,學習勁頭比較足,學習倦怠現象不明顯。大二學生已經了解到校園生活、學習等情況,對大學生活學習激情的減退,把興趣逐漸轉移到其他方面,并出現學習倦怠現象,如逃課、遲到、不聽課等。大三學生的學習倦怠情況比較嚴重,主要是有些高職院校實施“2+1”或“2.5+0.5”等學制模式,使得大三階段的理論課教少,主要教學任務是學生實習,導致有些大三學生理論學習熱情不高,多數認為考試能過關就行,無須再認真學習。研究人員認為大二、大三階段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需要保障他們的學習質量,端正其學習態度。對此,學校應該重視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重點加強學風建設和思想教育。同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畢業生順利實習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二)學習倦怠的專業差異
通過訪談了解到,理工生的實驗、實操和作業都比較多,考試也不簡單,還要做一些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此外,學習內容多、難度較大且比較枯燥,所以很容易使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引發學習倦怠現象。而藝術類、體育類等專業的學生,其本身的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因而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一旦遇到難懂而枯燥的理論知識,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對于文科生來說,理論學習的時間比較多,平時主要是上課、作業、實習等,理論性考試難度不大,大部分同學不用為學習和考試而擔憂,學習倦怠程度也不如理工類、藝術類等學生嚴重。總之,在學習倦怠程度上,理工生的倦怠現象較為嚴重,藝術生和體育生其次,文科生再次。因此,針對不同的專業差異,需要學校加強專業建設,提升專業內涵和專業吸引力,同時加強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和知識重要性的培養,提高積極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意識,努力減少學習倦怠現象。
(三)學習倦怠的性別差異
本次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生、女生人數分別為236人、252人,其表現的倦怠率分別是67.4%和58.7%(見表3)。說明男生的學習倦怠情況比女生嚴重。研究人員在與學生的談話中了解,男生的成就感和學習動機比較強烈,目標相對明確,為畢業做各種技能方面的準備,學習壓力比較大,易產生心理壓力,導致學習倦怠情緒;如果出現理想與現實有落差,導致其情緒低落,行為上易產生偏差,多采取逃課、沉迷網絡游戲等方式逃避現實問題,誘發學習倦怠。而女生一般用在學習方面的時間比較多,學習之外的工作相對較少,想法也比男生簡單,對未來的期望值不大,成就感降低,因而學習倦怠比男生弱。
高職院校的學習倦怠現象是相當嚴重的。這種倦怠現象作為一種不良的學習風氣,會在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中蔓延,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影響到學生群體的精神風貌,影響到學生的素質。即使一部分學生處于不確定的中間狀態,對學習狀態很難做出一個合理的“是”或“否”的判斷,但這種中間狀態很可能轉變為學習倦怠情緒。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學校要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優化教學方法,多開設一些實踐課、討論課、拓展課等,把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積極因素,扎實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加強自身建設,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大學期間,認真學習就是為未來適應社會做準備的。所以,大學生要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只有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才無愧于大學時代、無愧于自己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向曉蜜.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編制[D].西南大學,2008.
[2]孔媛媛.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應對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3]楊麗嫻,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2).
[4]藥麗雯,陰懷勇.關于大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l,(6).
[5]周麗玉,陳琦.高職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學院學報,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