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106—01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一直處于“被動聽、被動學”的狀態,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較差。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尤為關鍵。那么,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呢?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敢于提問的環境
緊張、嚴肅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學生主動開口提問。因此,要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首先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學生主動提問的良好條件。筆者認為,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就應走下講臺,融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多與學生進行交流。
如,在“中心對稱”的學習中,教師可與學生一起討論生活中的對稱圖形,如對稱的建筑物、人臉的對稱性等。
二、傳授有效的提問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提問也是一門學問,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過程中所要考慮的關鍵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提問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如,“小明宴請客人來家吃飯,小明家有3口人,共需要6根筷子,小明家來的客人在10人至15人之間,小明大概要準備多少根筷子?”請客吃飯在生活中尤為常見,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用哪個數學公式,要考慮哪個是變量,哪個是常量?通過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提問的時候要找出題目的關鍵信息,小明家需要的6根筷子為常量,潛在的信息是每人需要2根筷子,“6”與“2”為常量,“10人”與“15人”為問題中的變量,該問題可用一次函數的理論解決,數學公式是“y=kx+b”。將各個變量與常量代入公式中,即可得出答案。通過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主動提問的能力。
三、創設數學情境,增加學生提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