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遠菊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一直存在教與學的矛盾。許多數學教師十分關注如何向學生傳授新知識,往往忽視了對課堂練習的設計。因此,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一般情況下掌握得不夠熟練,更不能靈活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策略
數學課堂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練習則是掌握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小學生在聽完老師講解后,通過不同的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識,靈活地解決數學問題。
可是,不少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練習題時,缺乏針對性與層次性,這樣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今后知識的學習,造成了小學生的數學能力難以提高。數學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容易出現的誤區主要是兩方面:一是認為小學生只要多做練習題就可以了,于是大搞題海戰術,用大量的數學練習題包圍學生;還有的教師一味地追求題目的難度,而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這兩個誤區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厭倦與畏懼的感覺,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的課堂練習才是最有效的呢?
一、課堂練習要生活化、具體化
數學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該緊緊地把握這一點,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很多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過于強調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功能,這樣雖然很多學生都可以比較熟練地解答數學習題,但是一旦面對課本知識的變體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所以,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該努力創設一些生活情景,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在一起,注重課堂練習的應用性、開放性和實踐性。
如,教授三年級上冊的乘除法一課后,有的教師就會出如下的課堂練習:
50×4= 3000×6=
60×12÷24= 150×5÷15=
這樣的課堂練習題是比較典型的練習題,能夠訓練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可是,因為這樣的例子缺少生活氣息,就會讓學生覺得刻板沉悶,所以在做題時就會缺乏興趣,沒有主動性。對此,數學教師就可以在設計習題時注重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把這些練習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如:
100個小朋友一起坐車去旅游,坐大車每輛車能坐20個人,租一輛大車需要付80元錢;坐小車每輛車能坐15個人,租一輛小車需要付50元錢。你認為如何租車比較劃算?
這樣設計課堂練習,就給習題加上了旅游這樣一個生活背景,把簡單的運算切入到現實生活中,將課堂數學和生活數學巧妙地貫穿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乘除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真切地體驗到數學的用途,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并且,提問方式也是開放性的,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該盡可能地聯系社會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注重從生活中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給數學習題加上生活化的包裝,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并練習課堂知識。
二、課堂練習形式要多樣化
一般來講,小學生的好奇心都比較強,所以,單調枯燥的課堂練習往往會使他們感覺厭倦。所以,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的題型時應該盡量多樣化,并且練習的方式也要多樣化,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學習主動并積極,這樣學習氛圍才能變得生動有趣,學校效果才能更加扎實有效。
在題型設計上,可以設計心算題、筆算題、應用題、選擇題、判斷題、綜合題、操作題、競賽題,甚至還可以采用游戲練習題等,這樣學生既動了手,也動了口,還動了腦。
在做練習時,教師既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分組集體完成,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更強。
如,在學習了周長這個單元后,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套練習題。
1.引領學生一起回顧本單元幾個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選擇正確的答案:
(1)下圖中甲的周長與乙的周長( )
A.甲長 B.乙長 C.同樣長
(2)3個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是( )
A.15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60厘米
(3)某小學的操場是長70米,寬50米的長方形,曉軍沿操場跑了兩圈,他一共跑了( )米。
A.120米 B.240米 C.480米 D.960米
(4)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如果把它平均剪成兩個正方形,每個正方形的周長是( )厘米。
A.12 B.14 C.16
3.判斷正誤:
(1)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沿對角線剪成兩塊,這兩塊紙的周長相等。( )
(2)計算除法時,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
(3)兩個數的積一定比這兩個數的商大。( )
(4)笑笑每上一樓要花10秒鐘,她從一樓到五樓要花50秒鐘。 ( )
4.求出下列圖形的周長:
5.綜合練習題:
某運動場長200米,寬60米,小明繞運動場四周散步,他每分鐘走70米,多長時間可以走完一圈?
……
這樣多種類型的習題,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可以得到提高,課堂練習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三、課堂練習難度要層次化
由于學生生活環境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的不同,學習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所以,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就應該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在練習的數量和難度上做一些靈活的變化,使得習題富有彈性,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通常來講,課堂練習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由容易到有難度,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課堂練習各有所得。
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在設計課堂練習上,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層次的課堂練習:
1.填空:
5米=( )千米 25平方分米=( )平方米
46千克=( )噸 50分=( )小時
12時=( )日 7分米=( )米
2.判斷大小,在○里填上“<”“>”或“=”
5/7○6/7 3○24/8
16/5○5 3/4○4/3
上面這些習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正確答案。那么,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逐漸深入,設計一些有難度的習題,如,
3.李師傅12天做了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照這樣計算,4天做了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
4.50千克黃豆可榨豆油16千克,平均榨1千克豆油需黃豆多少千克?1千克黃豆可以榨豆油多少千克?
像這樣,根據課本知識和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練習題,循序漸進,由簡到難,深入淺出,就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嘗試到正確回答問題的樂趣,這樣,不但能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一定要靈活多樣,集生活化、多樣性于一身,還要考慮學生之間差異性的客觀存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許萬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10種類型[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0(9).
[2]冉茂前.淺談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幾個方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
[3]顏艷花.重視作業練習設計,讓學生樂作會作[J].考試周刊,2009(33).
[4]袁力.數學練習設計有效性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