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階段的語言學習可以奠定他們語言學習的基礎。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學習時,不僅要教授學生相互交流、溝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下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復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積累,還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給學生打通一扇和偉大心靈交流的窗口。但是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效率低下,并且很多教師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夠重視,更有甚者,把閱讀教學的時間用來補課、上自習。這些做法都嚴重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重視閱讀教學。然后再采用有效的策略、適當的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想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文章充滿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學生會集中精力進行閱讀,例如:在教授“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這節課時,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爸爸媽媽平常都忙些什么、累不累。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怎么做才能幫助爸爸媽媽。很多學生想不出來要怎么做,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那些答案都在課本里,學生有了閱讀的目標,自然就會認真閱讀。除了通過問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片、聲音等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到閱讀中,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二、創設有效的閱讀環境
學生閱讀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要有一名學生做小動作或者找其他學生說話,那么這名學生所在的那一片區域很快就會熱鬧起來,這樣很容易干擾其他學生閱讀,因此,想要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一味地嚴格要求學生,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反叛心理,而且批評學生還容易破壞閱讀的氛圍。教師不妨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小組合作閱讀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之間互相監督。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時只需要就近分組即可,然后讓每組選出一個組長,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小組成員間進行監督,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之間說話、做小動作。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三、教導學生如何閱讀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沒有什么方向性,最后達到的效果僅僅是熟讀了課文,并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因此,正確的引導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要根據閱讀的內容進行區別對待。比如:《大自然的聲音》這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到不同動物的叫聲時,自己在腦海里想象這些聲音,并和描述聲音的詞語進行對比,這樣可以讓學生慢慢體會語言的魅力。再比如:《永遠的豐碑》這節課,教師就要給學生布置一些指導性的題目了,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不能夠急功近利,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文章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大自然的聲音》這節課,課文中提到了泉水流動的聲音、鳥的叫聲等等,教師可以以這些為基礎,搜集資料。如,水流動的聲音有很多,有滴水、小溪流水、潮水、瀑布等等,水流的聲音聽得多了學生下次遇到水聲時想象力自然就豐富了。這么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四、幫助學生及時復習
學生在閱讀結束之后,及時復習可以起到鞏固知識、梳理思路的作用,而且很多學生在閱讀過后會很快忘記所讀到的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在閱讀過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讓學生之間討論閱讀的內容。教師可以叫幾名學生上臺對自己閱讀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復述,然后再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這些討論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及時復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還可以鞏固閱讀的內容,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時間地積累和努力。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愛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成功(教育),2012(18).
[2]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
[3]林湘閩.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