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筠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綜觀當前的語文教學,卻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內涵,便造成了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語文課堂的活力,語文教學應該也必須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及時恰當地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在問中成長。從情感教育、課堂引導這兩個方面出發,探究語文課堂的活力源頭,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時刻充滿生機。
關鍵詞:情感體驗;朗讀;思維訓練;語言表達
如今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人情味,沒有把新課標的要求運用到實處,教學效果與預想相差甚遠。傳統的讀寫記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新的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提倡有效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引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一起感受語文課堂中生命的律動與成長。那么該如何開展語文課堂的教學工作,讓語文課堂散發活力,充滿生機呢?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才會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
一、有情感
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我認為首先是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首先利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融入感人的或是昂揚向上的適合當時教學氣氛的情感中,讓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共鳴,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每節課成為孩子展翅翱翔的藍天。
1.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理解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我在教學《長江之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再讓學生查閱相關長江的資料,學生興致很高。隨即我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長江古有李白詩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王維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句都讓人自然聯想起黃河、長江的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
2.利用教材本身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教學《花臉》時,課文中濃濃鄉土之情;以及作者孩提時對面具喜愛、因面具闖禍后的害怕之情;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一腔報國之情;《唯一的聽眾》中,小作者怎樣由音樂白癡成長為小提琴手的堅強毅力;“歲寒三友”松、竹、梅堅毅挺拔、巋然不動、傲然正氣;……怎會不讓學生肅然起敬,而有所感悟呢?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有生氣
如果在我們的語文課上,學生的眼睛閃著求知的興奮光彩,學生的思維如閃電般敏捷,那么,這股生命之流就不怕涌動不起來。
1.讀中悟情
語文教學應重視朗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可以提高人文素養,我們做教師的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讓多種形式的讀,引領學生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激趣,以讀顯形,以讀啟智,以讀育人。我在教學語文時采用“導語撥動情思”“泛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入情入境,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2.問中成長
有時我們在教學中怕學生打斷思路,所以遇到學生提問往往會“頭疼”。但這時往往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教師要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們的想法是荒謬可笑的,也許他們的想法是膚淺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就會有進步。許多老師會發現敢于在課堂上發言的學生不但表達能力會有進步,而且敢于在公眾場合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話,讓學生自己說
一節課40分鐘,老師要結合教材,著力發掘學生會說的材料,營造說話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說的空間,一節課才會有生氣。如,在教學《黑孩子羅伯特》這篇課文時,聽說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學生經過思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钴S。于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在課堂的表達中得到提高與發展。
總之,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機,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勇于實踐。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在總結中不斷創新,就可以讓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使語文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煥發藝術光彩。
參考文獻:
[1]魏純麗.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談語文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2008(3).
[2]陳青.“小”題大“做” 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閱讀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實踐談[J].小學時代(教師),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