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順
【摘 要】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本訓練,是眼、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本訓練,是眼、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一、無效朗讀現象分析
在課堂朗讀環節上,教師大多改變了過去學生集體朗讀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卻變成了“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朗讀過程缺乏層次。有的教師在學生剛開始整體感知文本時,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時學生往往連文章寫的是什么都沒搞清楚,感情從何而來?有的教師看似很重視朗讀,設置了許多朗讀的環節,但只有讀的安排,沒有讀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蘊中。
二、有效朗讀策略探討
1.明確朗讀目標,細化朗讀要求
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學生實際等因素作細致而科學的安排。另外,教師目標要清,每次朗讀訓練應有一個側重點,理清朗讀層次,不可貪多求全。一般我們可以按這樣的順序進行: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讀正確,讀流利。即:先引導學生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讓學生借助各種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把課文讀通并初步讀懂。
(2)精讀課文,深入感悟,讀明白,讀透徹。即:初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并有所感悟,引導學生讀思結合,以思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3)品讀課文,升華情感,讀出情,讀出味。即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進入角色,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2.創設情境、形式,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訓練方法。它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字、詞、句,加深領會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1)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有的課文適合集體朗讀,有的課文適合個別朗讀,有的課文需要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課堂上的分層次朗讀,教師要做到統籌兼顧,形式多樣。如教師范讀,師生配合朗讀;整體感知朗讀,情感品味朗讀;整篇文章的朗讀,個別句子的朗讀。應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激蕩學生的感情,使朗讀真正成為有效教學的一部分。
(2)重視示范朗讀。低年級的學生,他們讀書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使他們知道重音、停頓、語氣、速度、聲調在朗讀中是如何隨著表情達意的需要而變化的。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
(3)創設朗讀情境。進入中高年級以后,學生對朗讀的熱情逐步減退,讀起課文時是有氣無力,毫無表現力。要改善這個現狀,只有從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入手,要讓學生自覺參與朗讀訓練,教師應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和特點,創設出各種生動有趣的朗讀情境。
3.給足時間,注重實效
新課程理念要求:將“讀”作為課堂上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要盡量減少教師的活動,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讀的訓練,特別是朗讀訓練。所以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反復讀的實踐中,加深體驗,對文本產生從“初識”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產生共鳴”的期待。
4.注重朗讀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聽學生朗讀時的感受能力異常敏銳,善于從學生的朗讀中去體會和捕捉他的感受。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語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勵、積極引導,又要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張潔.朗讀與朗讀教學辨析.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1).
[2]蔣芳.大閱讀,小細節.新課程:下旬,2011(7).
[3]何玉蓮.讓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扎實而靈動.中小學教學研究:學科教學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