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馬呷呷
摘要: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1600至1800個漢字常用字的學習,對少數民族小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本文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識字教學做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41-01
學生在小學階段大約要學會常用漢字2500個,要求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并能正確地書寫運用。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民族差異,學生要完成上述要求有一定難度。面對班里50%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剛開始老師根本沒辦法用漢語和他們交流,就連基本的"起來"、"坐下"、"來"、"去"這些簡單的溝通都有問題,如何給他們傳授知識?這給不懂維吾爾語的老師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低年級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識字教學,這也是一個難點,而對沒有漢語基礎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識字教學難度就更大了。面對1600至1800個常用字的學習,針對少數民族語言差異的客觀原因,為了完成這一目標,許多老師都會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識字教學:
1.加強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
學習氛圍的枯燥,缺乏持續、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學生沒有主動識字的積極性。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
1.1 情景識字;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與識字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激發他們的識字積極性和對識字的求知欲,能夠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的識字。低年級的孩子基本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我們的漢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課本中的日、月、目、木、禾、羊,鳥等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的,這些字都和實物有相似之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圖片后再識記,就輕松多了。
1.2 利用媒體創設情景。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來進行識字教學,我們低年級的課本中有大量的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孩子們也非常喜歡,能幫助孩子們識記。教師可以自制一些富有童趣的幻燈片,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孩子們,從而吸引孩子們的求知欲。在播放的同時恰倒好處的呈現生字,"圖文并茂"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感受語言,而且還提高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在平時,教師還可以讓孩子多看動畫片、動物世界、少兒節目,這些節目語言通俗易懂,學生喜聞樂見。通過漢字與實物的對照,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漢字,這些圖片對學生記憶識字起到橋梁的作用,使每個漢字都賦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了學生的記憶。
1.3 編字謎,謎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調動他們的觀察、分析、想象等各種能力。我發現"編字謎"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引導,孩子們經常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上交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林:兩棵樹,并排站。如學習"淚"字時,可以引導學生想到眼睛里留出了許多滴水,學習"告"字時,可以聯想到一口咬掉牛尾巴。把這種識字方法擴展到課外,并講給家長聽,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同時也鞏固了生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鼓勵學生作識字的有心人,養成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習慣,擴大識字量
《小學生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獨立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這一愿望的產生需要老師引導,為學生創造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并且從一開始就要堅持,不斷鼓勵,因為,不斷地鼓勵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才會更加有興趣。還有小學生課外識字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一個孩子記"剪刀"的"剪"字:一把刀向前跑,很形象。
生活識字,有利于擴大識字量。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很多家長已經提高了對子女的教育意識,把子女從邊遠的山區,民族地區及縣城周邊轉入縣城,享受縣城特有的教育資源,告別山區封閉,單一的教育現狀,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縣城的生活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識字大課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就會慢慢改變。這一環境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是有趣的。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2.1 因地制宜,激發興趣,引導識字。本學期,從學漢字起,我讓學生準備一本"課外識字收集本",隨時把自己在課外學到的字記錄在本子上。平時逛街,逛公園,旅游,觀看周圍環境中的門聯、廣告、標語、菜譜等的過程中,看的字、詞記錄在本子上。班上一個孩子跟爸爸去云南旅游,路途中記下經過的地方,回家后對地圖感興趣,在地圖上找自己去過的地方,無意識的認識了許多漢字,還從中了解許多地理知識。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后,每周在班上安排十分鐘交流自己學到的新字、新詞,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識字的快樂,尋找成功的感覺,以積累得多為榮,這樣學生積極性更高了。其次把這項活動作為重點來抓,,把活動落到實處,定期檢查,每次檢查評出優勝者,并給予鼓勵。如:開展評選"識字大王"、"漢字收藏家"、讀兒歌、讀小故事小能手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2.2 創設閱讀氛圍,獨立識字。大量的閱讀,可為學生獨立的識字,快速識字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針對低年級識字不多的情況,我鼓勵家長開展"親子共讀"活動,購置一些低段注音兒童讀物,在班上成立圖書角,相互借閱,比賽誰讀的書多。由家長指導,每期交給家長指導閱讀的方法;對于部分家長無法輔導,我在班上開展幫扶讀書小組,由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組織,互相講故事,交流學習,孩子教孩子,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區分容易混淆的漢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寫識記常常會徒勞無功,有時動動腦子、找找規律,識字就變得如此輕松。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既"與"即"、"撥"與"拔"、"休"與"體"等字形容易發生混淆,以致于在書寫時,老是把"既然"寫成"即然",把'即使"寫成"既使";把"拔苗"寫成"撥苗",把"挑撥"寫成"挑拔";把"休息"寫成"體息"。怎樣才能讓學生巧妙區分這幾個字?通過長期教學探索,本人終于找到了醫治這"疑難病癥"的"妙方":"既"的右邊部首是四畫,而這個字的聲調是第四聲;"即"的右邊"卩"有兩畫,恰巧這個字的聲調第二聲。我把這個規律欣然告訴學生后,大家如獲至寶。一個經常寫錯字而被稱之為"錯筆字大王"的學生明白這一特點后激動地說:"以后我再也不用為寫錯這倆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又如,學生老是把"休息"寫成"體息",于是課堂上我啟發學生:"'體'是由'人'和'本'以組成的,人本來就要'身體'好才有力氣。'身體'差了,就該'休息'"。全班同學聽了,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識字教學中,我們要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場,創新潛能得以徹底釋放,教學活動中就不能僅僅簡單地把生字教給學生,而是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引領者",積極地為學生主動識字提供條件,引領學生主動尋找識字的一些規律,支持學生的自主發展。以上僅僅是本人教學實踐中于此方面總結到的幾點經驗,現不揣冒昧提出,就教于各位同仁。
當然,我們不盡要傳授學生的學習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只要能夠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做法:創造環境,感染興趣;設計問題,激發興趣;形式多樣,誘發興趣。
總之,做到了以上幾點,我們就可以輕松過好識字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