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述彬
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要依據《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要求我們要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結合。
關鍵詞: 熱愛生活;走進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53-02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積極改變落后的教育模式,轉換教育觀點,改變教育方式、手段,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使思想品德與生活相結合,最終回歸于生活之中。對如何讓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回歸生活進行了探討。
1.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外書和書本上和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2.關注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相信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觸。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決不是一蹴而就,靠我們講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獲的;而要靠老師們做一個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地、周而復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導學生。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兒童化",一切工作都要從孩子的年齡、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點出發,以兒童化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他們進行具體、形象、直觀的引導,達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悅誠服,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天時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來,只要有一點時機的不成熟,都會導致失敗。新接班,我發現學生愛關注身邊的"壞人壞事":某某罵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沒關水龍頭……但是他們不會發現某某幫同學關掉了水龍頭,某某安慰了同學、照顧了同學……孩子們不會發現身邊的好事,不會尋找身邊的快樂。于是,我針對這個現象開展了"分享快樂"的活動。我打印了一張表格,每天利用談話課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現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們的名字后面打上紅五星。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樂在其中。有幾次沒有分享快樂,他們就追著我問:"今天什么時候分享快樂?"、"今天還沒分享快樂呢!"……正確的生活態度是一個人品德培養中最基本的,與其做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學會換個角度看世界,樂觀地面對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生活。
3.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但中學生的思想卻是復雜的。因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堂里、和書本上、和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甚至形成一些不良行為。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學生遇到的這些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所以教師應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的困惑是什么,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這便成了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了。思想鮮明的課堂,需要從廣闊的生活中提煉;理性的課堂,需要從感性的生活切入;求真的課堂,需要回歸真實的生活。就讓生活成為我們的教育素材,形成合理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形成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
4.在生活中體會,活動中深化認識
《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理性化、教條化,而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盡量生活化、活動化,讓學生在參與豐富多彩的實際活動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例如在《我是參與者》的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體驗在集體活動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組織合作的條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成功和喜悅"的教學目標。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反復體驗與探究的活動過程。我讓學生用易拉罐搭塔,以小組為單位,組員共同合作搭塔,在規定時間內請各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評價、欣賞。由于學生在開始時沒有進行小組協商,也沒有明確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學生忙著搭塔,有的學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學生實在插不上手,就承擔起指揮的任務但沒有人聽,還有的學生想參與卻被組內成員排擠,只能在一旁觀望,最后各組成果大多不盡人意,有的雖然搭起了塔卻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這時,我讓學生發表意見,找出不成功的關鍵,啟發學生要相互配合。再開展第二次體驗活動,重新搭一次塔,許多組都取得較第一次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然后我讓學生談兩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歸納出如下意見:成功的條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負責任,分工要合理,經常交流等;失敗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單干,分工不合理等。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思想;立足與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同,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的生活課程。
參考文獻:
[1] 郁波:《活動教學研究》,《基礎教育》,2004年7月
[2] 吳慧珠:《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5月
[3] 宋景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存問題與解決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01(30)
[4] 韓冬梅.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