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澤舉
摘要: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加強引領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教法與學生平等對話,指導學生運用與創新,注重朗讀,指導學生擬定課外閱讀計劃。
關鍵詞: 激發興趣;改變教法;指導創新;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63-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題,教好閱讀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下面我談談對閱讀教學的幾條建議。
創設情境,激勵興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或以名人讀書成功事例激勵,或進行閱讀競賽,或配置音樂,運用多媒體再現畫面,活躍課堂的氣氛,感受閱讀的美妙。
加強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閱讀教學應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線,以發展語文綜合閱讀能力為主旨,在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鑒賞評價等具有顯性標志的實踐環節上,借助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來展開。具體要求是:①美文美讀,要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②通過略讀、速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③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深入解讀課文,并進行鑒賞性、研究性閱讀。同時,要在"三個維度"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創設學習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展開個性化閱讀。
語文老師要傳授學生閱讀的方法。古人說得好:"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學生才能盡情欣賞語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寶。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自己來閱讀,其實質是變重教為重學,變獲得為獲取,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就等于獲得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的運用與創新。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自主閱讀——合作研討——個性創新"式學習。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學生閱讀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個人獨立研讀、理解、把握文章的過程。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原文,要邊讀邊想,要圈點勾畫,并在閱讀筆記上寫出感受、欣賞、評價之類的內容。研討要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在研討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起好組織、指導的作用,而且還要適時、適度地參與研討,不能把學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結論上"靠",而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創新"是在自讀研討的基礎上,各人把文章內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經驗、文化內存、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思考,通過比較延伸、聯想和推測,提煉出某種和"教參"不盡相同的內容,并用簡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運用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這一環節作為高層次的目標要求,教學中可視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應注意的是:在研討、創新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必要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糾正和引導,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語文老師要讓閱讀教學走向生活化。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說過:"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隨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課堂、校園、家庭、社會都有閱讀的空間。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報紙、雜志、電視、廣告、標語,無所不包;中外名著、唐詩宋詞、節目串詞、廣告用語,無所不讀;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中都有語文。讓各種活生生的信息走入學生的生活,這才是學生閱讀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閱讀教學不全是課堂上的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是短暫的,僅僅指望在45分鐘的課堂上完成閱讀課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是,學生要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七到九年級學段的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任務量,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有明顯的特點:閱讀者為需要而閱讀,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為興趣而閱讀,他關注的是文章內容而非形式,閱讀的過程便是語言能力習得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在大量的閱讀練習中習得的,僅有教師的指導是不夠的。實踐證明,凡是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有課外閱讀的習慣。
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既包含字詞教學又包括語法教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僅靠課堂40分鐘是不行的,需要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引導學生多讀相關課外書籍,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