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
摘要: 初中生誦讀經典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初中生誦讀經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如何提高誦讀課的質量,并在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是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生;經典誦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38-02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精雜并呈。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數千年歷程中,我們看到了百家爭鳴,看到了反動歸正,看到了文化拓荒,看到了民族精神,看到了文化人格。把傳統文化與經典誦讀并列而成為一個研究課題,有憂思的成分在,更有高遠的眼光在。從目前來看,很多初中生并未深刻意識到經典誦讀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為讀而讀,盲目地讀,不能認真體會那些優秀的古典詩詞、經典美文中所蘊含的神韻,無法領會經典中滲透的傳統文化。這種現象不利于初中生的全面發展,必須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筆者結合已有的工作經驗,圍繞在初中語文經典誦讀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展開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初中開展經典誦讀的意義
1.1 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更是浩如煙海。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引導他們誦讀經典,可以使他們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就不是單調的,而是豐富的、多樣的。它們隱含在文化經典中。比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等古詩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思想。還有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寫出了清明節特殊的氛圍。初中生讀到這些經典時,會對其中的文化意義有所觸及,進而有意識地弘揚傳統文化。
1.2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中華民族文化經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而且在語言表達形式上也臻于高度精美。易讀易誦易記,為人們所喜愛。正因為如此,誦讀經典不僅能給初中生以思想的教益、情感的陶冶,同時還能帶來豐富的美感享受,從而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審美層次與鑒賞能力。比如蘇東坡的詩、詞、散文,構成了中國文學的一道獨特景觀,讀他的前后《赤壁賦》,讓人如臨其境,神思飛越。穿透時空;讀他的《赤壁懷古》,讓人感到大氣磅礴,意緒奔騰。總之,誦讀經典可以讓學生在經典海洋中感受到文采之大美、文化之大美、思想之大美、精神之大美。
1.3 有利于學生汲取優秀中華精神。在人的一生中,初中階段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最有特色的時期。初中生風華正茂,積極向上,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獨立意識不斷加強、個性不斷凸顯,在這一時期對初中生進行精神涵養至關重要。誦讀經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隱含著很多優秀的中華精神,比如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也照汗青!"(《過零丁洋》);戴叔倫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口關"(《塞上曲二首》)等,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強烈的愛國精神,初中生誦讀這樣的經典時,會增強他們的志氣骨氣,提升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2.影響初中生誦讀經典的因素
初中生誦讀經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目前來看,初中生誦讀經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他們普遍不愛讀、不想讀,或者盲目地讀,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2.1 功利性的學習觀。近些年來,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一股功利化的社會風氣開始蔓延到初中校園中,并對初中生的思想產生了不良影響。具體表現為初中生熱衷于考更高的分數,卻無暇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本文化經典。由于學生被局部的、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所以導致他們知識面狹窄,個人修養偏低。在這些學生眼中,經典作品太過于理論化,不會產生什么實質性價值,所以對其提不起興趣。這種功利化的學習觀直接影響到他們誦讀經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2 教師的指導能力不夠高。目前,不少初中生反映在誦讀經典時得到過教師的指導,但是覺得指導效果不是特別顯著。還有一些初中生對教師的指導能力比較質疑。他們認為教師只是將經典作品的作者、寫作背景、藝術特點介紹一遍,沒有什么特色可言,這些知識通過網絡查詢也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不力也影響了初中生誦讀經典的興趣。
2.3 網絡技術的沖擊。進入新世紀之后,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得到了初中生的普遍歡迎和青睞。確實,網絡資源浩如煙海、琳瑯滿目,可以滿足學生的各方面需求。初中生普遍認為電子書比較方便,有時候還可以下載到手機中隨時閱讀。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增長學生見識、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導致學生開始習慣于跳躍式閱讀。初中生處于一個思維方式可塑的重要階段,信息接收方式的變化會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產生相應變化。很明顯,跳躍式閱讀不利于學生深入領會文化經典的思想精華與內涵,只能導致學生"蜻蜓點水"般地一閱而過,無法與先人進行"深層次對話",更不用說會主動弘揚其中的傳統文化了。
3.在初中經典誦讀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策
3.1 注重興趣培養。古語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能夠以此為樂,才能樂此不疲。誦讀課中,初中語文老師要成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領會經典、培養興趣。讓學生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愛上經典誦讀,愛上經典,尤其是課程結束后使誦讀經典內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是這門課程更大的目標。當然,興趣的培養是抽象、無形的,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用考試來檢驗。要想提升初中生對誦讀經典的興趣,教師首先要將誦讀經典的益處告訴學生。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變得更好,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讓學生意識到熟讀經典助人成長,誦讀經典不僅為談吐增光,而且經典蘊含的生活智慧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說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遇到德行不好的人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如此行為并改正。經典在為人、處世、交友等諸多方面能給我們以啟迪,幫助我們修煉平和的心態,豐富思想,明辨是非。讓學生全身心浸潤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以古圣先賢的智慧指導生活,定會自足而常樂。
其次,鑒于興趣還會來源于榜樣的力量,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作用。相比一個遙不可及的國學大師,身邊的師長觸手可及,也更加現實。每一位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對經典不倦地學習和推崇就是很好的榜樣,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他們學習經典。很多學生認同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經典和經典誦讀的意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將經典視為束之高閣的寶貴典籍,只可遠觀不愿親近。由于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經典對初中生而言又比較遙遠,所以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示范作用,使學生接受經典。比如教師要在經典誦讀課中為學生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化經典中隱含的傳統文化,增長學生的見識,或者介紹古人的生平經歷,他們思想的源起等,使學生感受到古人是真實可感的,進而愿意接受經典的熏陶。教師還要多為學生范讀經典,用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聲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使初中生進入經典作品的意境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3.2 促進自主學習。經典的學習不是一時的,而是一門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課。課堂教學畢竟時間有限。促進學生擠時間自覺學習才是長久之計。確實,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學校教學要竭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可以使他們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一方面可以是教師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合適的經典篇目和經典導讀圖書,供學生課下根據興趣選擇閱讀。講解經典篇目的圖書較多,推薦閱讀的圖書是老師優選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經過了去粗取精,可以提高閱讀效果;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性,讓他們依個人偏好在推薦范圍內選擇,也可以實現個性閱讀。同時學習時間可靈活掌握,師生之間以讀后感或口頭講述的形式匯報、檢查閱讀情況,與大家分享閱讀心得。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圍繞某篇經典,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任務,讓他們針對這篇經典,通過圖書館書籍、互聯網等渠道查找其中隱含的傳統文化,然后寫成調查報告。這樣的過程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也能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3.3 調整考試內容。從某種角度而言,課程的考試內容決定了大部分學生努力的方向,如果經典誦讀課考試時隨機抽取指定范圍內的篇目背誦,這決定了學生會把背誦當成誦讀課的學習目標,然而考試過后就會漸漸淡忘。一些學生甚至抱有僥幸心理,希望抽到的題目恰好是自己背過的,因此押寶似的選背幾篇以應付考試,這樣的考試成績自然不能反映他們的真實水平。如果調整考試內容,增加考查篇目理解、傳統文化分析等內容,減少背誦內容所占分值比重,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背誦壓力,又可促進學生對經典內涵的理解,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傳統文化的剖析和理解方面。教師也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可采取的做法是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擔任小教師,為其他同學講解經典作品中隱含的傳統文化,教師則在講臺下為學生的表現打分,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經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經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它喚醒人性,它涵養性情、增長智慧,它以精確化、簡潔化、優美化的語言千年不朽,向世人展示著它的魅力。我們的經典誦讀正是要召喚、引領更多的人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總之,在經典誦讀中弘揚傳統文化的做法有很多,關鍵要靠教師不斷探索,使學生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 葉敏.中華傳統美德叢書:愛國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青芬.形式多樣進行經典誦讀[J].文學教育(下),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