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國的民族聲樂吸納和借鑒了西洋唱法,學到了很多理論基礎,得到了發展與升華,是一次全新的提升。但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仍存在某些問題,需要去加強和改善,這些問題會影響到我國人才事業的產生與發展,急需處理和改革,本文通過對西洋唱法民族化,從而分析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應如何改革。
關鍵詞:西洋唱法;民族聲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o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24-01
一、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
(一)自身因素。
無論是哪個國家或是民族的文化都會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而變化,中國民族聲樂也一樣從傳統和封閉走向現代與開放,當先進的聲樂理論深入到中國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國民族聲樂所吸取和融合。因此經過多次的演變與發展,中國民族聲樂逐漸展現出屬于自己的魅力與吸引力。中國的文化背景就展現出了其本質,它總是需要推陳出新和兼容并蓄,不斷的發展自身和吸取外來文化的先進之處,從而完善自己的文化形式。就和科學一樣,文化也是無國界的。聲樂文化科學理論的發展引起了更多人的喜愛自然而然就會推廣出來,傳播到世界各地,正因如此民族聲樂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完善和豐富。
(二)客觀條件。
藝術生活的廣泛與深入可以促成一門藝術門類的出現與發展,由于在大眾和專業的音樂表演活動里,中國民族聲樂不斷地繼承傳統民族聲樂的優點同時也借鑒了西洋聲樂藝術,所以發生了質的改變,形成了一門具有自己獨特顏色的聲樂演唱藝術,也更加貼近于現代但又與西洋音樂不同的藝術。前人留下的歌曲也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20~30年代時,前輩們主要通過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或是時代背景下發生的故事等來作為題材創造歌曲。以民族曲調為基礎,以西洋旋律為主調,以和聲為技巧從而創造聲樂作品,創造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先例。海外學成歸來的前輩們為民族聲樂積極地尋找摸索民族音樂文化,想要開創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民族音樂之路。其次學校和社團在中國民族聲樂的形成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19世紀初,全國各地喜歡音樂的老師或學生,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等地,開始自發性地組織和建立各種各樣的音樂社團,同時各大專門音樂教育機構學校的建立也形成了一個實踐群體。
二、民族聲樂文化在聲樂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雖然中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從很久以前在聲樂方面我們一直偏愛西洋唱法,始終都很忽略中國民族聲樂的自身魅力與優勢,似乎所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西洋唱法上的,一直倡導的民族化并沒有得到充分地實現,因此學生也對西方音樂產生崇拜與喜愛,而忽略自己國家的優秀傳統音樂,這是一個我們不能去否認的事實。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民族聲樂文化可以在聲樂教育系統發揮怎樣的作用,我們并不反對吸取西洋聲樂文化,但我們不能忘本,不能對本國文化忽視或是排斥。如果我們連自身音樂都掌握不好都唱不好,何來資格去建立和完善本國的聲樂教育體系呢?我們身處于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是可以更好的去發展創新藝術,但不可以完全放棄原本的東西而去另辟蹊徑。面臨這樣復雜的趨勢,我們更應當去保護自己文化中的優勢,在優勢保留的同時也去融合他國的優秀聲樂文化。
三、民族聲樂改革的必要性
為了發揮中國民族聲樂自身的優勢,就要在發展自身唱法的同時也要保留西洋音樂中的味道,兩者必須要有效的融合,進行有利的優勢互補。西洋音樂的理論知識可以引入到我國的聲樂教學中,更好地完善和促進我國歌唱人才和屬于中國自己特色的民族聲樂。進而才能將中國的聲樂教育事業推向多元化和開放的道路上,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承認和認知,更好的相互學習與促進。只有進步才可以更好的生存,沒有什么事物是一直不變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中發展出來的,但不能一直停滯不前。應根據民族的實際情況和時代的需求而更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確方法。不能一直以西方的聲樂文化為主,而是應以繼承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西洋聲樂文化為輔。不能被我們傳統的想法和保守思想束縛,不能被其捆綁住自己的雙腳去拒絕前進的腳步。
四、西洋唱法的民族化在民族聲樂教學改革中的作用
(一)借鑒西洋唱法。
西洋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優點,有著金屬色彩,豐滿松弛的呼吸方式,可以引起觀眾與演唱者之間的共鳴,在演唱風格上主要以柔為主但也不失剛,歌劇作品也十分豐富,而且西洋唱法有著生理學、物理學等為基礎,有著科學性和合理性,逐漸被西方各國民族化。而中國主要以民族唱法為主,形成了民族語言、韻味和形體三者為一體的獨特演唱藝術。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娓娓道來,動人心弦。可以看出中國民族聲樂其實已經發展的很好了,兩者之間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呼吸技巧和吐字發音方法上,民族聲樂可以借鑒西洋的唱法。
(二)提升演唱技巧。
在平常的訓練中要加強對情感的表達,西方歌劇中十分重視歌曲的感情表達,演唱者所唱歌曲要表達出主人公在當時場景中的心境變化,對于演唱者來說咬字與吐字都十分重要,一旦沒有把握好便會影響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共鳴。在演唱技巧中應重視對語言能力的把握與表達,怎樣傳遞情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是一個優秀歌唱家應一直注意的一點和課題。
(三)完善聲樂理論建設。
在完善聲樂理論建設中要中西結合,課本中要中西方歌曲都包含,共同學習兩者,由此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及理論基礎,為中國民族聲樂做出更大的貢獻與幫助。民族聲樂藝術和其他的文化一樣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繼承和發展,要在其中提取出最有價值最值得傳承的文化,為以后的發展做好基礎。在聲樂教育系統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對聲樂理論建設的力度,提高整體教師水平與質量,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新的改革與創新,重點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一首歌曲的學習不僅要學會演唱,也要了解歌曲的背景和蘊含的意義,其歌曲所表達的感情,有種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感情。
參考文獻:
[1] 彭沛 .從西洋唱法的民族化看民族聲樂的教學革 [J]. 戲劇之家 , 2015(13):124-135.
[2] 劉琰 .西洋唱法的民族化還是民族唱法的西洋化 [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04):118-123.
作者簡介:蔣占武(1984.05-),男,漢族,山東東營人,助理館員,學歷:本科,研究生,寧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游局,研究方向:通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分析民族聲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