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洪燕
摘 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致力于探究增強識字學習活動趣味性的教學策略,以期借此作為優化小學生識字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有效突破口。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趣味教學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縱觀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小學生對識字活動的參與興趣及學習熱情并不甚高漲,導致最終的識字學習效果也不盡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語文教育工作者多采取死板、一成不變的灌輸識字教育,致使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受到了制約。對此,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致力于探究增強識字學習活動趣味性的教學策略,以期借此作為優化小學生識字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有效突破口。
一、創編字謎,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低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再滿足于僅僅跟隨教師的既定思路與節奏,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對一成不變的灌輸式識字教學模式較為排斥,相反,對體現自主學習主體地位的識字學習方式更為熱衷。
考慮到他們的這一點認知特點,筆者認為,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字謎的創編活動,即鼓勵、引導學生針對特定的漢字自主編制合適的謎語,相信這樣對調動學生的識字學習熱情、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切實優化學生的最終識字教學效果都將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
特別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率先給學生某一字謎的謎面,要求學生針對該謎面猜出背后所代表的漢字,如,以“晶”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天一天又一天”的謎面,以“妙”為例可以給出“美麗的少女”的謎面……隨后發動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漢字積累進行合理、大膽的猜測。學生若能快速猜出“晶”“妙”等字,便證明他們很好地掌握了字謎的創編規律,在此基礎上再給學生特定的漢字,要求他們調動各自的思維進行大膽想象,嘗試對所給出的漢字進行創編,這樣一來,就在教給學生字謎創編方法的基礎上,使他們對猜測字謎、創編字謎都有了更濃厚的參與興趣與積極性,為優化識字記憶效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編故事,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大多數都喜愛聽曲折生動、情節鮮明的故事,對其有著較為積極的熱情與積極性。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從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這一主觀認知特征出發,在具體的漢字教學時帶領學生創編簡潔故事,以此作為識字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
如,以“鮮”為例,教師可以將其編成如下的簡單小故事:從前有一只魚和一只羊爭論究竟誰的味道最好,兩人互不相讓,誰也不服誰,始終認為自己的味道是世間最美好的。在兩人僵持不下時,站在一旁面對魚肉、羊肉直流口水的人發話了:“你們倆也別爭了,要我說,魚肉和羊肉混在一起吃的味道最新鮮、最鮮美。”之前還在爭論的魚和羊就這么被人吃了。這么一來,借助故事創編,既滿足了學生對故事情有獨鐘的心理需求,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切實增強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三、生活運用,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不同于其他學習科目,語文作為一門母語,其自身的工具性較強,具體表現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經常接觸與運用。可以這么說,在豐富的社會實際生活中蘊含有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各自的現實生活實際是他們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重要根據地。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將識字學習活動巧妙蘊含在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生活中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辦法。這樣既是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的一種體現,更是結合現實生活、落實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的良好途徑。
低段小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及實際體驗,也形成了一定的漢字積累,對此,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適當將漢字的教學陣地轉移到學生廣闊的現實生活中。如,針對當前社會環境中部分漢字錯用、亂用這一現象,如,某衣服店廣告牌中故意將“依依不舍”寫成“衣衣不舍”以達到宣傳的效果,又如,某眼鏡店廣告宣傳單頁上特意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寫成“眼鏡是心靈的窗戶”,以此達到宣傳眼鏡店的作用,再如,某早攤攤主或為了省事或因為知識水平不夠,將“雞蛋”寫成了“雞旦”,將“豆腐腦”寫成了“豆付腦”……此類現象不勝枚舉。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身邊常見的漢字誤用現象進行搜集與整理。這樣一來,學生的實踐過程既是他們不斷對漢字錯用現象進行深刻認知的一個過程,更是他們不斷審視自身語文漢字積累、完善漢字正確運用的過程,有利于他們形成端正的漢字使用意識。
趣味性十足的識字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寓教于樂”“寓教于趣”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在這一氛圍中將自身原本“老師要我學”的被動狀態及時調整為“我要主動學”的積極狀態,而這很顯然對誘發學生的濃厚識字學習動機、最大限度發揮其自身的主觀學習能動性以及切實收獲良好的識字教學效果都將產生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季詩中.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天地,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