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香
摘 要: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要求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融入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新課標明確指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時,要注重從學生出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多元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的發展,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未來成長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一、尊重學生,構建和諧的教學課堂
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是有年齡特征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思維具有直觀性,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比較成熟,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且渴望被尊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特點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課程特點設計教學方案。在小學低年級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運用游戲、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教學。對小學高年級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授課內容進行討論,讓學生想一想這堂課應該怎么開展,本次課程需要準備什么工具,在進行社會實踐時要注意什么,在課程開展時教師要做什么準備工作,學生要做什么準備工作等等。教師通過聽學生的討論,將學生提出的重點問題記錄下來,當討論告一段落后,教師對學生的意見進行總結、提煉,并結合學生提出來的可取方案對自己事前設計好的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將學生的意見體現在方案中,使學生獲得意見被采納和被尊重的滿足感。利用這樣的形式,拉近了師生雙方的距離,在和諧的課堂環境中開展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在課程設置時,注重學生實踐
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時,教師應把學生帶出課堂。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了解:目前在許多地區都成立了社區少工委,在很多社區都出現了社區少先隊。社區少先隊打破了學生的年齡和學校界限,根據學生的居住情況,每一個小區、每一幢樓、每一個單元、每一個大院的學生都可以在教師或社區輔導員的指導下組成社區中隊、社區小隊。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作為社區少先隊中的一員,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了解社區中哪些方面需要改善。針對需要改善的地方,針對少先隊的成員教師制訂了與自身情況相符的改善方案。通過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區的建設需要所有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體會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在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社區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對社區的保護,參與到社區的建設中。學生通過日常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對社會各個方面的認識。
三、從生活出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教材并且深入挖掘教材,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歌曲、新聞、故事、詩詞等都可以融入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以親切感。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我家的日常購物”時,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選取一段《大耳朵圖圖》中圖圖媽媽購物的片段,通過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詢問學生有沒有跟隨父母購物的經歷,因為購物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并沒有學習新知識的感覺,只是把自己已經了解的相關知識深化而已,學生在學習時會主動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通過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放松的氛圍中了解應該要怎么做,使品德與社會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學生內心與課程授課內容之間的距離。
四、多元的學生評價方法
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評價時,可以從教師、學生本人、同組成員、小組外其他同學這四方面進行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外其他同學評價所占比重應該最低,學生的自我評價是不可控制的。首先,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評價時要基于自己在實踐中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價。其次應是教師的評價,教師是學生整個實踐活動的旁觀者,雖做不到事事巨細,但是教師在宏觀上可以把握每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的好壞。在評價體系中應占據最大份額的是同組成員的評價,小組中的成員是對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表現最清楚的,了解學生在進行課程實踐時到底做了什么,有沒有堅持下去。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上,基于課程的特性,對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方案,將授課內容同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根本。
參考文獻
韋春江.小學品德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