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桃萍
摘 要:數學閱讀有助于培養基本學習能力,如:認真細致、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通過數學閱讀可以使學生具備個性學習和發展的基本技能,以適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從數學閱讀的現狀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數學閱讀對學生的影響,接著闡述了數學閱讀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在批改作業時,常常聽到老師講:“唉,這么簡單的題目又做錯了,真是太粗心了!”學生什么原因會出現這么多不應該的錯誤呢?通過我平日的觀察,有的同學在做題時,根本沒把題讀完,只是根據平時的做題經驗草草把題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讀題的過程中,添字、漏字,關鍵性詞沒有注意到,理解錯誤了,題也就做錯了。只要老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探尋數學閱讀對學生思維的影響
現代梳理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杰、奧蘇貝爾等人的學習理論,可以看到關鍵的兩點:一是思維與語言系統的發育有密切關系,二是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有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系統”發展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進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以塑性,使他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
數學的語言包含有通常的語言文字、數學符號、圖表,因此,在數學閱讀常須對各種語言進行轉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把抽象的條理不清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條理清楚的問題,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來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問題”;另外在數學閱讀中也常要求在思維形式上頻繁變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思考。所有這些都要求閱讀者要有靈活的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也正是數學閱讀所能培養的思維能力之一。那么,數學閱讀對學生的思維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二、探索數學閱讀的策略
(一)以身作則,引起關注
數學老師的示范閱讀的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老師的示范閱讀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這就要求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通過老師閱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而老師如今的課堂,多數老師習慣把題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讀題或者自己直接泛讀一遍,緊接著就開始讓學生“開工”。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身為老師給學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讀一遍題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師的學生認真讀題呢?老師不能因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認為學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師在每次讀題時能讀兩遍、三遍,指導學生來閱讀,那么學生對閱讀也會更加關注。如在《圓柱的認識》一課中,對“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這句話的理解,通過閱讀先抓住“完全相同”這個關鍵詞,又通過與“面積相同”、“形狀相同”等知識的比較后就真正地理解圓柱的概念。
(二)課內課外,雙劍合璧
老師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閱讀。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課外也要讓學生盡情地讀。課內閱讀以讀圖、讀符號為主,課外閱讀應以游戲為主,不帶任何任務,自由的閱讀、自在的游戲。
(三)細化要求,教給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就是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概念、規律等語言簡練、敘述嚴謹,對學生來講比較枯燥,不易理解。老師在提出讀的要求之前,要先讓學生明白什么原因讀,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只有明白了讀的原因后,才會帶著問題去讀,有意識地在讀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讀書。只有老師經常這樣訓練,學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讀的過程中思考”的良好習慣,而不至于常常機械地朗讀。如教學“厘米、分米”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階段,編寫小華的一天,小華早上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穿上15分米長的上衣,和9厘米長的褲子。又穿上20厘米長的鞋子,拿出5毫米長的牙膏,擠出1厘米長的牙膏,拿著15分米長的牙刷在刷牙。讓學生通過閱讀發現錯誤,能及時加深對“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張貼著名數學家探索數學規律中所發展的有趣事跡或趣味數學謎等,也不失為激勵學生主動去閱讀的一種好方法。
葉圣陶老人講得好:“教是為了不教”。很好地詮釋了: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學生認真閱讀數學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和長期的指導。只有在學生的主觀意識中播下數學閱讀的種子,才能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并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數學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真正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獲得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