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龍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世界,認識生活,利用數學方法和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未來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從我國當下實際教學中,不難看出學生無法將所學數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在課堂中主要表現為對待一些實際應用累的問題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學生無法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非數學學科中的數學模型及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本文主要從實踐出發,探索在實際生活運用數學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設情境和建模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建模;情境創設;數學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66-01
引言:依據學生自身日常生活經驗,創設出合適的情境,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的能力,進而對從自身實踐經驗對模型進行應用和解釋。在培養學生該項能力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探索中建構數學思想,獲得知識、能力、聯想的全方位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主要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簡要闡述數學中模型的建立和情境的創設。
一、初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基本特點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情境的創設時,應充分運用課堂外的物質材料,通過外在條件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展示數學學科的魅力,揭示知識的發展及其發生所經歷的過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期間,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給予學生談論和自由表達自己看法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并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和探索。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還需做到學生認識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問題情境結構三者的有機結合及統一,促進學生認識結構與數學知識結構之間的互相轉化。下述數學問題的幾個典型特點。
1.啟發性。能被選為數學情境的活動或者材料,必須對學生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啟發效果,讓學生看到材料能夠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而對情境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最終掌握相應數學知識。
2.情境性。所謂情境就是將通過各種外界手段或者材料創設出一種模擬或真實的環境將學生的興趣、情感、需要、思維等納入課堂教學中,進行培養和深化,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識與實際的聯系,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進而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3.趣味性。教師引導學生所創設的情境必須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即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提升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與積極性,引起學生與情境之間的共鳴,產生思考和談論數學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合適的導向。
4.針對性。情境的材料應針對特定的年齡段的學生,必須針對課本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及學生實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而更好的提升教學效率。
5.連續性。情境具有連續性旨在幫助學生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情境之間最好具備一種層層遞進的連續性,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較為扎實的掌握。
6.問題性。情境中必然要存在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便是學生探索的動力與方向,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讓學生在探索中自行對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教師需依據學習內容,創設出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知識和掌握的情境。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
情境創設的關鍵在于選準切入點,情境中問題的設計應具備一定的連貫性和層次性,能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
1.情境的設計須有一定的鋪墊。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具有一定啟發性的實際問題,創設鋪墊型情境。這種情境的創設能夠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和啟發,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也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此類情境一般應用于新知識的切入。
2.思維策略型情境的創設,總結數學思想。將一些典型的解題方法、多樣的解題思路及解題過程能夠體現某些完整的數學思想的例子和素材融入到情境當中,創設一種思維策略型的教學情境。
3.操作性問題情境的設置,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教學中,單純強調結論對學生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強調結論只能促使學生對其進行記憶和模仿,無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一個理解,則能夠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物的態度,科學探索知識的能力和敢于創新,勤于思考的精神。
4.利用簡單的數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數學課堂上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或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讓學生從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把一張白紙對折,然后在紙上畫出自己所喜歡的圖案。有的學生畫的是三角形,有的學生畫的是蝴蝶,有的學生畫的是更美麗的圖案……再用剪刀剪下來,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來體驗軸對稱。這樣,學生們在理解概念時便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現實的,這無疑增強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總結:由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嚴密的邏輯性及高度的抽象性,初中生的思維正處在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度過程,并且學生所熟知的實際現象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階段的過度,對于激發學生內在潛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熱情并真正進入到學習狀態中,進而對知識有一個較為牢固的掌握,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嵇尚軍. 例談課本教學中建模思想的滲透[J].新課程(上),2011(10).
[2]教育部制定.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3]葉立軍方均斌,林永偉. 現代數學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周若虹,呂傳漢.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評價[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