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平 李陸迪
摘 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許多難以回避的問題。為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需要加強對人本觀念的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諸多問題得以解決的有效途徑,具體對策如下:要加強多元化引導方法的使用;要充分重視個性化教育;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234-02
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中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暫時還不夠適應。其中有諸多薄弱環節。這些新情況與新問題,既為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樹立提供必要的現實依據,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礎性指導和依托。
一、人本觀念的含義
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一)傳統的人本觀念
中國的以人為本理念,最早可上溯到商朝時的“以民為本”思想。湯目睹了桀的滅亡,因而清楚地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民之策”。盤庚也采取了各種方式“保民”。周代商后,周公等人清楚地意識到了天命的非恒常性,更加意識到了民心向背的重要,因此,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人無于水監,當于民” ,①期望能夠通過保護民眾,休養生息的方式來換取民眾的長期支持。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各種思想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民本思想也得以深入人心。
各家思想之中,儒家的民本思想最為系統,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②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③“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的人本觀念
當前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是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從各方面切實保障人民利益,讓發展成果和改革紅利惠及全體國民。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發展的根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觀念現狀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觀念現狀觀察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觀念由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歷史性的客觀原因,使得其與過去相比總體狀況是好的,但也有諸多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本文著重對其不足之處加以分析。以人為本理念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對學生主體性關注的兩極分化。在高校教學理念發生根本性轉變的今天,高校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一線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出現了兩極分化。一部分教師由原來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轉向過于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這主要是由于高校對自己的隊伍建設要求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注重生源,越來越強調教師為學生的服務意識,在這樣的境遇下,廣大教師確實有自己的教學自主權、科研自主權及對學生認真要求、嚴格要求的權利,但由于學校各級領導,各級督導,廣大學生都可以對教師進行評價,而一到了量化階段就會出現一些負面情況,如現在的學生會因老師嚴格要求而在期末給教師的評教中打不客觀的低分,這在許多高校會影響到教師的一些工作業績和相關的職稱評定和優秀等級評定等一系列工作考核評定,因而,在這樣的對教師進行量化評估的體系下,一部分教師采取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投學生所好選取教學內容,從不嚴格要求學生,不考核出勤,課堂紀律只要不過分就從不管理,經常請學生吃飯,跟班級干部采取苦肉計以獲得學生同情使得學生給自己打高分等等方法五花八門、各盡所能,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另一部分教師則堅持課堂就是教師的地盤,“我的地盤我做主”,認為讓老師去適應幾十人、幾百人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而視學生的正常建議于不顧,視督導和各級領導的聽課和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于不顧,可以說是根本不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二者相比,前者多于后者,廣大看似處于中間的情況,實際上也都是以前者為主。
2.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不夠。高校擴招以來,由于高校學生迅速增加,班級的人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兩倍,無論對于廣大一線教師還是對于輔導員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數額巨大的學生群體,自然不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往往將重點放在了迎合學生的熱情上。學生的個體實踐能力和獨立人格以及價值觀、世界觀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視。這樣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對學生個體道德和思想上差異重視不夠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最終可能會導致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相背離。
3.對啟發式教育和教育實踐貫徹不足。灌輸式教育忽視學生個性與能動性,忽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此外,受傳統教育的社會本位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并未處于全面系統實施的過程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把學生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教育過程基本上還依然是認識過程,這便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重視灌輸輕視實踐的情況出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提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沒能充分結合,以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觀念不足的原因分析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觀念不足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對新教育觀念的理解和貫徹不夠。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觀念的創新研究和改革上也有突出進展,但由于一些工作人員的理解經常不準確,或過于簡單,不得要領,或理解的過于復雜、過于細化,因而失之于整體把握和融會貫通,因而使一些新的教育觀念不能很好地推行。
2.對人文關懷重視和實施的不充分。由于對人文關懷重視不足、實施得不充分,因而學生受到漠視,有些學生在大學期間感受不到溫暖,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不利于其健康成長,更談不上什么全面發展。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把真正的人文關懷運用在學生的校園生活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引導,真正地為學生解決困惑,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互相理解與互相配合的狀況,雙方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讓學生內心真正感受到溫暖,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們更好地成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更容易開展并更有效果。
3.對教育內容豐富性、多變性、靈活性、針對性的忽視。當前的信息時代使高校學生可以從電視、網絡等方面獲得大量信息和知識。而學生自身有時又很難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和歸類。廣大教育工作者如果看不到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多變性和靈活性,就容易使教育內容與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相脫節。此外,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因環境、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等的不同也會在客觀上產生差異,這便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穩,做好。
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人本觀念的應對性舉措
(一)要加強多元化引導方法的使用
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進行引導,適當使用灌輸法。灌輸法可以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思想道德內容;前者則在于增強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能更加系統靈活地掌握所學內容。多元化的引導方法主要是從學生主體性角度,在以往單一的灌輸法中注入新的生機,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引導并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問題與分析問題,變被動接受灌輸為主動接受。
(二)要充分重視個性化教育
當代大學生展現出不同的群體特征與心理特征,以往簡單的整體性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則可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這不僅是當前大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緊跟時代變化的必然性要求。個性化教育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針對性又有整體性,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這樣不僅有助于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更有利于他們客觀地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更好地成長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教師如果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便容易在心理上感謝老師,并主動自覺地加以配合。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便容易形成自我配合、自我教育的意識,就會積極主動地接受引導,容易發現問題、完善自身,最終達到自我教育能力的養成和提高,從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才會逐漸提高和增強。
總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確實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只有將人本觀念落到實處,也只有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國家成功塑造出更加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陶磊.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反思與建構[J].求實,2010(7).
[3]邵廣華.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探索,2005(12).
[4]李升全.對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幾點思考[J] .鄧小平理論學習與研究,2005(7).
[5]趙宗鋒.論以人為本與高等學校育人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6]劉慧.以人為本理念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 蘭州:蘭州大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