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關鍵詞】 歷史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87—01
在新課程標準下,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深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但是在探究性小組合作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只有直面這些問題,并努力尋找對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師問題設計不合理。
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小組合作,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而且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或者難度過大的問題設計成合作探究問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結果適得其反。
2.教師對時間掌控不合理。
小組討論時間太短,往往使有些小組的學生還沒有開始討論,時間就到了,這讓合作學習僅僅停在形式階段;也有些教師規定的討論時間為十分鐘或者更長,學生在完成了問題討論后還有剩余的時間,這樣就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
3.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廣。
在日常的教學中和通過對一些研討課、示范課的觀摩學習,我發現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的確增加了學生展示自我、參與課堂的機會,但是在課堂中往往是學習好的學生參與的機會多。這些學生一般反應速度快、邏輯性強,而那些學習差、性格內向的學困生就成了聽眾,他們因為能直接從學習好的學生那里獲取答案而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更有甚者都不愿意去獨立思考問題,導致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效果比在傳統教學中的還要差。
4.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不強。
小組的合作學習是要通過幾個成員的分工,然后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多被家長嬌慣,喜歡獨立,個性化強,有不愿意合作的或者缺乏合作的主觀意識,或者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只是發表自己的觀點,更有甚者不愿意和其他同學共享自己的觀點。這就造成了看似熱鬧非凡的討論,不是真正的合作也沒有什么實效性。
二、對策
1.精心編制符合學生學情的導學案。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盡可能準確地將所學內容分解,設計恰當坡度的導學案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高效地自學與合作探究,避免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簡單問題或過難問題的無效討論。如,在導學案編制過程中,可把每一課時設計成“學習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檢測—反思”模式的導學案,上課時發給學生。自主學習部分這樣基礎簡單的問題,由學生自主學習,可促使一些學困生也能獨立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
2.注重備課環節,問題設計少而精。
一節課的好壞,備課環節至關重要。在備課時我們備課組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對教學的內容進行研討,研討中特別注重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的選擇。在問題設計時我們也注重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這類題目沒有固定的答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這一課中,我們設計了“我是小小政治家,分析大陸與臺灣實現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合作探究問題。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這使學生之間互相啟發、共同進步,也使我受益非淺,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一些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中還經常出現不愿意傾聽、不愿意分享、固執己見等不合作現象,這些現象已經逐漸成為影響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因此,我在實施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時,注重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做好課前準備。這一點我在日常教學中會布置前置性作業。如,在“偉大的歷史轉折”這一課中,我布置了“搜集蘭州老照片”的前置性作業,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從我們身邊的變化,說說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的問題。課堂中讓學生共享搜集的資料,切實地感受改革開放后我們生活的變化,讓歷史更加貼近生活。
4.建立同小組成員不同程度評價激勵制度。
在日常教學中,忽略班級中的任何一個小組,忽略任何一名小組成員的做法都可能導致教學失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發言過程中,我嘗試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實行評價激勵方式不同的做法,如對同樣的問題,如果小組中的學困生回答問題加五分而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回答加一分,讓能力強的同學幫助組內學困生理解問題,達到“兵教兵、兵練兵”的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