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芹
摘 要:微課具有時間短、主題明確、效率高等特征,把其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小學教學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應不容忽視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微課;應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以現實為根基,注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獲得當代社會所需求的語文能力。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為主,而且他們又無法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是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的。微課具有的微小內容、微小時間、微細講解和微小數據的特點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微課教學設計的原則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服務于學生的,把微課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才是最終的學習體驗者。在選擇微課內容時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正確分析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只有這樣才能使所選擇的內容更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才能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2.設計突出“微”
“微”是微課最顯著的特征,也是與其他課程區別所最本質的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微課的過程應充分突出微課的“微”原則。其具體表現在:首先,資源容量小,存儲方便,只要有電腦、手機或ipad等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和資源共享;其次,時間短,正符合了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最后,微課的選題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個知識點進行充分的講解論述,并適當地加入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微課的教學效果。
3.注重“交互性”
在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小學生對于圖片的記憶能力遠遠大于對文字的記憶。因此,在設計微課的時候,不能只是純文字講解,這樣就跟傳統教學模式沒什么區別了,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保持,進而降低了教學效率。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把圖畫與文字同時呈現給學生,要比單一的呈現更有效果,所以,在設計微課的時候,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加入與其內容相符合的圖畫等元素來增強微課的生動性,這樣更能激發小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此外,當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索者,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學習的時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應用時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課程的倡導,微課逐漸出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的出現可以讓小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運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也不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降低了微課的教學效果。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雖然有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應用微課,但是對微課的應用頻率偏低,總是在課堂教學中會不自然地使用原來的教學模式,使微課在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和優點,無法起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作用。其次,小學語文的微課資源量較小,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語文教師在課余時間除了要認真批閱學生的作業,還要進行充分的備課,使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搜集和整理資料,再花時間去制作微課。
三、提升微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利用微課創設情境
從小學生思維特點方面來看,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不僅可以給小學生帶來更加形象直觀的感受,突出教學重、難點,增加課堂容量,更能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進而喜歡學習語文。
如,在微課識字教學中,“寒流、大雪、北風”,“臘梅、翠竹、蒼松”這兩組詞串,通過微課播放冬天里寒流侵襲、大雪漫天飛,伴隨著怒吼的北風的景象,再播放臘梅怒放、翠竹搖曳、蒼松挺立的景象,然后教師啟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領悟這些詞語的意義。微課視頻配上音樂,把學生寓情于景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快速地識記詞語,領悟詞語的意義。
2.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教學微課資源主要有兩種獲得方式,來自網絡資源和教師自己的加工制作,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外,還應融入學校、家庭、社會環境中。如,識字微課教學內容選擇可以是學生在電視中看見過的、閱讀中看到的、同學的姓名、廣告標語等。把課內外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能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也日益得到凸顯,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微課來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在信息化環境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必將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萬國軍.微諫的設計與制作[J].中小學電教,2013(10).
[2]蘇贊界.探究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