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映紅
摘 要:中學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1]。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同時又與人類現實環境密切聯系,把環境教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正是體現數學源于客觀實際而又服務于實際生活的特征。如何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下面作者從緊扣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及第二課堂探究活動和環保教具、學具的制作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教育;滲透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動種行的總稱。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和有效參與能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培養環境保護人才為任務,以教育為手段而展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環境問題是由于人口增長、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力迅猛發展所產生的問題,人類對生存環境惡化的擔擾導致了環境教育的應運而生,其原始的動機還是來自于人類對自身生命的關愛和珍惜,而中學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學科,“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可結合學科特點,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出發,挖掘生活中的環保問題,并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把生活經驗數學化、環保知識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通過數學課堂、數學實踐活動、數學第二課堂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深刻體會生活中的環保知識,增強環保的意識。
1 緊扣新課標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培養學生的環保情操
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數學老師可以結合制定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情感目標,豐富環保知識,提高社會調查、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因題制宜,就題導勢”,立足課堂,延伸課外,滲透環保教育。比如進行應用題教學時的環保問題:
例1.若每月用水量不超過最低限量的a m3時,只付基本費8元和每戶每月的定額損耗費c元;若用水量超過a m3時,除了付同上的基本費和損耗費外,超過部分每m3付b元的超額費。已知每戶每月的定額損耗費c不超過5元。
該市一家庭今年一月份二月份和三月份的用水量和支付費用如下表所示:
根據上面的表格中的數據,求a、b、c。
這道應用題的背景是社會關注的水資源問題,建立水費y關于用水量x的分段函數,問題就能順利解決,通過這道應用題教師可以及時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節約用水,用水時一水龍頭不要開得過大,用后要關好水龍頭,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并適當進行環保知識延伸,提到盡管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淡水資源,然而龐大的13億人口使得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位列全世界倒數第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200立方米,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供水不足的問題正在加劇。這些問題都與環境教育的聯系很密切,在教學時很自然地就把環境教育內容滲透了進去。
又如在統計知識的教學中:
例2.為估計一次性木質筷子的用量,1999年從某縣共600家高、中、低檔飯店抽取10家作樣本,這些飯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筷子盒數分別為:
0.6 3.7 2.2 1.5 2.81.7 1.2 2.1 3.2 1.0
(1)通過對樣本的計算,估計該縣1999年消耗了多少盒一次性筷子(每年按350個營業日計算);
(2)2001年又對該縣一次性木質筷子的用量以同樣的方式作了抽樣調查,調查的結果是10個樣本飯店,每個飯店平均每天使用一次性筷子2.42盒.求該縣2000年、2001年這兩年一次性木質筷子用量平均每年增長的百分率(2001年該縣飯店數、全年營業天數均與1999年相同);
(3)在(2)的條件下,若生產一套學生桌椅需木材0.07m3,求該縣2001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可以生產多少套學生桌椅。計算中需用的有關數據為:每盒筷子100雙,每雙筷子的質量為5g,所用木材的密度為0.5×103kg/m3;
這道應用題的背景是社會關注的森林資源問題,教師可以及時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養成保護綠化,植樹造林的好習慣,并適當進行知識延伸,圖片展示。
2 數學探究實踐應用中,深化環保教育
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是體現在實踐應用中,環境教育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更體現在寓環保教育于數學探究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切合實際的活動也是讓學生開展環保活動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師可以抓住教育教學的掣機,恰當地組織一些活動,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活動設計一:教學完函數知識之后,可讓學生課后分析學校、家里每個月的用水量X和所需水費Y,并歸納為函數模型,在全班進行交流,使每名學生甚至每個家庭都投入到保護水資源的行列中來.這樣,不僅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而且讓每名學生都參與“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活動設計二:請你統計你所在學校旁邊的快餐店一年使用一次性筷子所消耗的木材量,利用統計知識去做,簡要地用文字表述出來,并從中了解一次性筷子對環境的破壞。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還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搜集資料,整理實際調查。有關數據資料,制成統計圖,并根據所繪制的圖表說出有關問題,分析有關問題。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境教育。
3 制作環保教具、學具,為數學教育服務
數學老師可以身作則,精心制作環保教具,應用于課堂教學,使環保教育更直觀體現在數學課堂,為數學教學而服務, 比如進行高中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教學時,老師可利用“廢舊木板一塊,紅線一條,廢棄朔料盒一個,廢舊拉鏈一個,螺絲若干”,制作“多功能幾何教學演示器”,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收集到的包裝盒、飲料瓶等生活中無毒的廢舊物品制作成“環保教(學)具”,倡導低碳生活理念,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環保的理念。
在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的21世紀,作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增強環境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就讓老師們先從自身做起,引領我們的學生自覺參與。結合數學課的特點,在完成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學的同時,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滲透必要可行的環境教育,使每個學生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 ,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為培養有良好環保意識的社會公民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學數學 CN 42-1167/O1。
(作者單位:梅縣外國語學校,廣東 梅州 5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