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鳴
【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不斷深化,企業文化對職業學校的影響日益廣泛和深刻。企業文化對職業學校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具有特殊作用。當前桂西欠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落后于發達地區,且缺乏職教特色。本文針對桂西欠發達地區的現狀及地域特點,從校園文化活動方面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開辟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直接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校園文化活動;職業素養;校企文化
一、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校企共建的原則,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引進和融合優秀企業文化,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跨越?!濒旉扛辈块L也在職業教育相關會議上多次提出:“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這一要求為職業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發展的方向。因此,中職學校應進一步豐富校企合作的內涵,積極推進校企文化的融合,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適應崗位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這是擺在我們中職學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也為我們中職學校德育特色創新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是當今中職學校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二、職業素養教育是學校文化建設根本任務
通過調查發現,敬業精神、溝通能力、工作能力、專業技能以及個人約束力是用人單位最注重的員工素質和能力,是排在前五位的指標,而這些都是屬于職業素質的范疇。五項指標里面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其他僅僅通過專業教學是無法完成的。大部分學生初次就業頻繁跳槽。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原因并不一定是學生缺乏勝任崗位的知識和能力,而往往是因為缺乏在企業生存所必需的職業素養,導致沒辦法在企業里面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從我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企業招聘員工時,在看重畢業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校園文化建設是塑造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主要途徑,這一特點使得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進行職業素養教育具有更為明確的必要性和較強的針對性。
三、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
桂西欠發達地區是指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的河池、百色、崇左三市所轄的30個縣區,是廣西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集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大石山區和水庫庫區于一體。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教育落后于發達地區。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國傳統職業教育體制和經濟計劃時期辦學思想的束縛,教學內容陳舊狹隘,理論嚴重脫離實際,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商科特色,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專業能力不強,市場適應性差;另一方面,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生源主要來自于邊遠落后山區,山區初中教育應試教育的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活動;重理論考試,輕能力培養。另外,山區學生信息量不足,興趣面比較狹窄,性格特點偏內向,這幾方面的因素都影響著該地區中職學生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填寫,統計分析后,我們發現,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的校園活動以體育運動和藝術晚會為主,每個學校每學期都安排有球類比賽或者文藝晚會,80%安排有假期社會實踐,20%的學校建立了社團,活動類型主要集中在藝術類、體育活動類,有部分學校舉辦技能類、考證類的活動,可見在校園文化建設在內容和形式上較為豐富,娛樂性較強,在方法上靈活多變,校園文化建設總體狀況良好,但大部分學校校園活動缺乏“職教”特色,學生的假期社會實踐80%是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做一線工人。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無法深入合作,校企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也有待進一步強化。
五、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校企文化融合,助推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生的職業素養
欠發達地區學校的建設資金匱乏,學校自籌能力有限,能用于校企合作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資金較發達地區少之又少。在校園中營造專業環境譬如校企文化長廊,教師辦公區按照企業格局設置等形式難以實施。在如此情況之下,校園文化活動這一“物美價廉”的方式便成為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載體。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推進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和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能讓校企融合達到不一樣的高度。
1.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企業文化內涵建設
開展具有職業文化特色的系列校園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激活學生個性、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徑。目前,中職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內容是藝術體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校園文化活動不僅以娛樂性為目的,還要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和職業教育。這就要求學校既要保證活動的量,還要抓活動的質,只有成規模和高質量的系列活動才能形成貫穿于活動的文化精神,譬如定期組織企業文化節、科技節、技能節,將創新意識、市場意識、技能意識、競爭意識等企業文化的內涵有效地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2.組織職業社團,促進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要使學生將企業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光靠教師的教育,效果甚微,若能調動學生“做”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感受企業文化精神,自覺接受企業文化教育,便是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途徑。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文化團體,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揮自身才能、塑造自我的重要載體。鼓勵學生圍繞商業活動組建社團,學校聘請企業的管理人員或者技術能手擔任社團的兼職指導教師,通過開展項目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同時,學校努力搭建職業社團與企業實習的平臺,向企業推薦優秀社團畢業生,以各項舉措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3.共同開展活動,交流企業文化
中職學校校園文化活動應更多地體現職業文化元素,更好地實現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對接,而學校與企業黨團組織、工會等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團活動,搭建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交流的平臺,是校企文化互動和對接的有效形式。
一是將學生課外文化活動與企業職工的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有計劃地開展職工與學生間的文體比賽、職業知識和技能競賽,有意識地將企業文化融合滲透在學生課外活動之中。
二是開展企業文化節、科技節、技能節,安排各類學術講座和專業競賽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時,積極邀請企業參與。譬如學校開展技能比賽聘請企業的資深人士做評委,并為學生做點評指導。
三是經常舉辦成功企業家報告會,讓學生得到直觀的、直接的啟示和教育,通過他們真實的事跡來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進一步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
根據企業文化管理的發展趨勢,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熏陶學生,以生動活潑的群體活動教育學生,以校園活動為依托,為學生融入企業搭建橋梁。桂西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也能結合自身實際走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道路。
參考文獻:
[1]魏雯.關于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探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22-123.
本文屬于:2011年度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三級立項項目《桂西欠發達地區商貿類職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園文化的研究與實踐》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