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英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是一門專門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學問。那么,從小學語文教材中提煉出特色高效的教學方法是整個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就是要求教師從中選取更為有效有特色的教學方式來達到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那么,此時教師就得完全熟知語文教材編排的以及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性,進而能夠抓住教學方式中的要害,提煉出更獨特更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教法 特色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歸納
(一)最為傳統的講授教學法
傳統觀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教材教法的提煉不夠深入,基本停留在基礎知識,也就是字、詞、句、段內容的講解,教師在授課時多半采取講授法,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十分嚴重,學生的被動接受性很強,教師通過反復強調與練習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已經感到十分吃力,能力形成情況就更差,一本教材學完學生除了掌握一定量的生字詞以外,對于課文中的情感,課文中的觀念幾乎全部遺忘。
(二)按照教材中習題的編排,進行有限的提問教學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注重課后練習,尤其是基礎的考察練習,對學生的提問主要集中在這個環節,教師普遍會問:“請你來說這個字怎么讀。”、“請你來到黑板前為同學寫一下這個詞。”、“請你用這個詞語造句”等等,這種形式的提問多半是以命令的語氣而非啟發語氣來問,學生在嚴肅的教學氛圍下常常感到壓力很大,對于教師提問這種教學方式普遍誠惶誠恐,久而久之學生變得不敢發言,表達能力差,課堂參與意識差,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教學的主體,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難以提高[1]。而且多數情況下,教師提問學生的目的僅僅在于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多數教師眼中,課堂完全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材中沒有什么內容必須與學生互動不可,所以很多教師為了節約教學時間,直接省去了提問環節,將講授法進行到底,課堂氣氛十分壓抑。
(三)傳統的板書教學法
傳統小學語文教材教學提煉法中存在一種相對比較科學而且一直延續至今的教學模式,那就是板書教學法。板書又可以稱為教學提綱,是對本課教學內容主體脈絡的一個總結,學生通過教學板書能夠更清晰地建立起知識體系,理解重難點,便于學生記憶和復習,今天的板書法多半向著多媒體課件方式發展,教師通過動畫形式呈現板書,節省了教學時間,同時令板書更加形象可感,清晰可認。傳統的板書教學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板書對教材的提煉往往只拘泥字面知識,對于形成學生的能力沒有幫助,學生通過板書了解了本節課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然后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完成了學習任務,不再進行進一步的能力拓展學習。板書提煉法往往也與其它教學環節相脫離,比如教師不會將課堂討論或提問環節寫入板書,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觀點,培養文學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中提煉特色教學方法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的,自由討論式教學
隨著新課標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材的組織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發現,小學語文教材減少了基礎字、詞、句的反復練習,而是增加了主觀性思考問題,比如,“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針對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如何做?”、“作者的這一處文字精彩嗎?說說你的看法。”等等,這類問題的宗旨在于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將這部分內容提煉出來,開展課堂討論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結合課文針對問題進行交流合作,然后以提問或自主發言的形式了解學生觀點,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探索精神[3]。
(四)擴展教學范圍,以舉例為教學方式的核心
新課標教學模式的創新要求基于教材但是又不要完全依賴教材,要在教材之上形成建構式素質培養模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關鍵原型作為教學符號,通過這個原型符號進行素質拓展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掌握課內知識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另一個知識拓展能力層。例如,在《慈母情深》一課,教師可以提煉出“母親”原型,進而確定“母愛”主題,據此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請同學說出自己對母愛的理解,母愛的感人事例,如何回饋母愛等內容,輔助學生建立情感價值觀念。再比如《伯牙絕弦》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代與“博大的友情”相關的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啟發學生對“友誼”的深入解讀。
(三)以語文教材教中特色教學法與課外活動的有效結合
1.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開展主題活動
從教材中提煉特色教學方法,不一定只拘泥于文字意義的解讀,很多時候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對于創設新型教學模式、培養新型課堂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對話性強、動作性強的課文,從中提煉出生動逼真的動詞描述,指導學生開展角色扮演互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形成學生自己的價值觀念,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鍛煉了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朗讀能力等綜合能力,而且對于文章中經典詞句的解讀能力提升,加強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素質能力[2]。
2.組織觀看具有輔助語文教學意義的記錄片
小學語文教師對教材教法的提煉最終應該上升至情感價值與主題思想的提煉,并據此聚合更多相關主題內容強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穩定的情感認同。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影音技術,通過音、畫、境相結合的動態影像展示帶給學生感官上極大的沖擊力,激發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學生自覺走進教學情境中接受靈魂的洗禮,對于語文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極大。比如,在講解《只有一個地球》與《黃果樹瀑布》等相關“生態保護”主題的課文時,教師應該通過播放美麗的自然世界和被破壞的生態失衡等內容的紀錄片喚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增強學生的生態保護責任感以及對破壞自然生態行為的深惡痛絕,學生在觀看紀錄片時不僅增長了見識,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建構起情感價值體系,實現了語文教學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孫建龍,王云峰.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5,02:65-72.
[2]吳麗娟.對蘇教版小學語文古詩文教材選編及教學研究的分析[J]. 基礎教育研究,2012,08:26-27.
[3]王宗海.“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課程內容建構與實施方略[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05:57-61.